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了2025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黄红缨作为贵州的优秀女性代表,光荣入选。她以拼搏进取、担当奉献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成为激励广大妇女奋进的榜样。
2012年,黄红缨从湖南来到贵州,扎根建中镇果水村,将45座荒山开辟成1.2万多亩茶园,让果水村变成“贵州省最美乡村”。她还组织对茶农进行培训,每期培训班人数达800人,使群众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如今,当地400余人与公司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每年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到茶场做工人数达1700人以上,其中妇女比例占85.6%,实现人均年增收13000余元,带动脱贫户309户983人实现自主增收。
黄红缨还率领团队建立起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从传统“输血式”帮扶转变为产业“造血式”帮扶,让村民们参与产业开发、共享发展成果。她开办农民学习班,把“娘家人”的温暖带到茶园。此外,她还积极创新企业金融机制,把茶园股份抵押银行,免费为乡镇农业种植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黄红缨的付出得到了广泛肯定,她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贵州,有无数和黄红缨一样的“她”,正以特有的坚韧与智慧,用行动诠释“根植而不守旧,破界而不失本”的精神,不断释放力量的她们亦同样令人动容。
全国人大代表李利是贵州布依族姑娘,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制作服饰的手艺。2015年,她返乡创业,手工制作土布、手包、衣服、围巾等民族文创产品,带动群众就业超100人。在全国两会上,她积极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贵州的民族文化,助力布依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源:黔西南州人大
出身于贵州印江的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第六代传承人,她从17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凭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创新精神,将竹编从传统手工艺品转变为现代生活用品和艺术品。杨昌芹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热心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无偿为当地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残疾人等提供竹编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她的努力让赤水竹编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源:赤水发布
赵子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她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为推动贵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她认为,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要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号。
卢丹是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致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带领村民发展蜂糖李产业,让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甜书记”。她深知,作为一名女性代表,不仅要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还要为更多女性树立榜样,鼓励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图源:新华社
卢丹(右一)和群众们一起研究芒果种植技术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李英始终把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谋居民所谋。2025年1月从贵州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党总支书记调任汇川区板桥镇副镇长,从社区的“小”家到乡镇的“新”家,她总是心系群众需求,用实干彰显担当。
图源:人民日报
无论是扎根基层一线,还是“耕耘”于三尺讲台,这些闪闪发光的女性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巾帼奋斗者”的精神内涵。她们用智慧和汗水为贵州的发展贡献力量,用担当和奉献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精彩篇章。她们是贵州的骄傲,更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
值此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让我们向以黄红缨为代表的贵州女性奋斗者献上诚挚礼赞!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在热土上绽放自信光芒,在新时代的浪潮里谱写更璀璨的时代华章,以巾帼之姿续写山河锦绣的奋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