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最早的城郊设置
遵义,自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废除播州土司宣慰使司,以土司辖地分为二府,即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其中,以遵义军民府属四川行省,又以播州长官司地建遵义县隶府管辖。置府县流官,并同住遵义城内。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划分遵义城区(老城)为东南西北四党,党之下一级为坊,坊是市街的通称(党,是我国古代的地方组织名称,《周礼》地官、大司徒篇,党辖五百家)。当时,遵义的城郊设置三党,共辖二十个坊,其划分名称如下:
城区东党辖积善、丰乐、宣威三坊;
南党辖崇孝、朝天二坊;
西党辖仁寿一坊;
北党辖春台、兴隆二坊,共八坊。
城近郊三党:
兴隆党辖郊灵、儒林、吉庆、息波、香桂、清香、太平七坊(后新城中部地段);
白田党辖旺泽、承恩、闻韶三坊;
泽门党辖筹边、生意二坊,共三党十二坊。
如今,当时的党坊建置已泯然无迹,但从中还可推测遵义发展变化的轮廓。
这一些地方建置,是在平播改土归流后约一百年左右开始,官署均设在老城,故以老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可测知,当时的遵义社会西面只建一坊,说明民户稀少;东面的民户集中,商业比较发达,又为通新城大道,故建三坊;北面是官署(府署、县署)及兵营(协台署、右营、左营),兼有城北门外部分居民;南面连接城郊繁盛稠密地区,故各设二坊。
当时的城郊,即后来建新城的中心部分地区,民户聚居,已很兴盛。故中部名兴隆党,辖坊七个,其人口几与老城相等。另外,向北面设三坊,向南面又设二坊,都逐渐延伸,可见当时遵义城区的初步规划。
从康熙末年的城区地方建置后,至咸丰初,已一百多年,休养生息,遵义城区民户自然增长不少。但咸丰四年(1854年),遭受了杨隆喜的一次战火,遵义城近郊区人口繁盛的地段焚毁损失较大。这从郑子尹的诗可看到,在《闻郡东门外街肆尽毁》题中有,“吴桥松坎木来关,肆接肩摩七里间。一百余年成望郡,数千毛贼致空圜”。由此可见,吴桥即东门外的万寿桥,松坎即后来的松子坎(今遵湄、遵绥路口),木来关即丰乐桥外的南门关的谐音。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这一大范围地区,全长约七里左右的街道民房,其中又有三分之二是商业店铺,都受火灾,是一次很大的损失。
咸丰八年(1858年),遵义官民协力就受灾的城郊中心地区建筑新城,重新建立市场,逐步恢复灾前的繁荣市面。故有一段街叫做“古式街”,可能是那次火灾留下的遗迹。而党、坊的名称仍没有变,直至民国时,地方一级改设区乡镇等名称。
当时的党坊,还有可以大约对得上号的,如:
东党宣威坊在老城杨柳街至东门;
南党朝天坊在后来朝天街至南门;
北党春台坊在县署至北门内老城中心段;
北党兴隆坊在北门外洗马滩一段;
兴隆党儒林坊在府学宫、学街一带;
太平坊在狮子桥一带;
泽门党生意坊在回龙寺下至坳上一带;
筹边坊在丰乐桥左右。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