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就将建成通车。大桥上,有400多根长度超2300米的主缆索股,每根的承载能力可达4万吨。作为花江峡谷大桥的“生命线”,这些主缆索股产自位于遵义的贵州钢绳集团。近年来,这家企业不断在重大工程项目上崭露头角,刷新世界标准。然而,突破极限的道路不会一片坦途,但一群毫厘之间寻求突破的年轻人却在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不断前行,用智慧和汗水为这座世界级桥梁筑起坚实的脊梁。
不规则的断面再次出现,这是陈才工程师团队在2000兆帕高强度钢绳韧性测试中遭遇的第50此失败。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组长陈才说,一看材质就是脆的。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成员敖廷伦表示,韧性达不到要求,这可怎么办。
桥梁上,钢绳作为悬索、斜拉和牵引部位的关键,是桥梁安全的生命线,它的强度提升往往带来韧性的损耗。陈才团队要做的就是根据桥梁特点,在强度与韧性的此消彼长中找到最佳平衡。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组长陈才介绍,相当于揉面团一样的,充分地把它揉均匀之后,才能保证拉的这个面条很有劲道,去控制这些过程,保证表层到心部,它整个组织的均匀性。
2020年陈才团队成立后,研发的高强度钢绳先后用在了牂牁江大桥和花江峡谷大桥上。两者直径只差0.5毫米,但就是这分毫之差,也让研发团队绞尽了脑汁。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敖廷伦告诉记者,牂牁江大桥和花江峡谷大桥,这两个桥的钢绳产品,直径一个是5.25毫米的,一个是5.70毫米,差了0.5毫米不到。牂牁江大桥这边,团队前期试制出来是没有问题,但是到花江峡谷大桥的时候,团队同样的工艺做出来,为什么结果差别就那么大,感觉瞬间的这些积累、经验, 怎么突然都用不上了。后面团队差不多经过了3个月,才把这个技术给攻克了。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组长陈才说,这次这个断口就非常好,非常平齐。
在破坏性的韧性测试中,断面整齐才意味着产品通过测试。这个春节,陈才团队终于完成了2000兆帕高强度钢绳的韧性测试。产品强度已经超过花江峡谷大桥上所使用的1960兆帕的高强度钢绳,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靠着分毫必究的韧劲,贵州钢绳如今已与40多个国家实现贸易往来,产品应用在城市建筑、港口机械等多个领域,并先后主导修订了2项国际标准,这根系泊缆就是其中之一。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被称为“海上石油工厂”。“南海奋进”号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而贵州钢绳生产的系泊缆是这个15万吨的“钢铁巨物”能在复杂的海域条件下保持稳定重要保障。过去,FPSO上使用的系泊缆均来自英国、法国等国家,为了打破国外垄断,2013年,贵州钢绳开启了系泊缆的技术研发工作。经过10年的努力,成功生产出国产首件FPSO永久系泊缆。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海洋工程项目组副组长王维东介绍,虽然是搞出来了,但是这个东西想把它应用到海上去,就要经过很多方认证机构来认证。认证时在拉的过程中,如果听到像鞭炮炸的声音一样,这根钢绳就废了。认证机构把拉力慢慢加上去,到19180千牛这个点没听到声音,然后拉到19280千牛,然后再到19680千牛,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确实是成功了。这根钢缆台风过的时候,是它经受住影响考验了,国外生产的吹断了三根。
现在,贵州钢绳不仅年生产能力达40万吨,稳居世界第一,更拥有授权专利207项,发明专利34项,让中国在钢丝绳制造技术上有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成员何立文表示,世界第一高桥桥梁钢丝全部是公司生产的,肯定会有一种自豪感。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桥梁缆索研发组组长陈才告诉记者,公司做这个研究,一旦攻克就是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需要团队不断地去摸索。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海洋工程项目组副组长王维东说,以前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现在公司有设备、有能力,有研发团队、国家级技术中心,不管钢绳产品是有多难,公司就可以把它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