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在喀斯特“迷宫”里装上探头 用科技让地下水污染“看得见”

动静原创
1751800920
动静原创

生态环境监测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贵州正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华团队开展的“地下水重金属原位检测技术装备研发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获批贵州省科技厅成果转化重大项目。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华

“模拟野外的污染特征,看看我们电极、敏感膜材料是不是能够适应极端挑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华说。当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室时,张华及其团队成员们正忙着筹备开展技术装备试验。

这个项目是针对贵州喀斯特地下水环境条件,选择了5个不同污染类型的典型区域。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像“迷宫”,污染看不见、摸不着,而传统技术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这个由张华团队研发的喀斯特地下水环境健康的原位快速探测技术装备样机,就能实现让不可见的地下水变得“可见”。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 张宽宽

“我们便携式的水质重金属分析仪地下传感器尺寸直径小于60公分,比矿泉水瓶还要细一点。到原位现场,把地下传感器探头放到地下水的位置,地面主机随时显示出浓度值。传统检测方法周期最快3天,我们这台仪器能够原位数据实时读取。”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张宽宽说。

早在2021年,该项目就通过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先后在广西、湖南等地的6个污染场地区域完成小试,打通了传感响应、信号传输等关键环节。当前,张华团队还将继续探索喀斯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下水原位检测技术与装备,用科技助力我国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保护。

“我们也会尝试结合贵州大数据产业优势,融合华为5G+北斗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继续拓展建设1套现场原位传感快速检测、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大数据AI智能分析决策辅助、可视化展示与自动预警多功能于一体的喀斯特地下水环境健康监测预警系统,预计同步监测指标不少于30种,应用覆盖5类喀斯特典型场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华告诉记者。 

记者

万好 付友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