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浴血抗战,那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空间,都曾是民族存亡的烽火前线。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扉页,一道璀璨的精神火炬在历史长夜中始终闪耀——那些珍藏着《四库全书》典籍的地母洞窟。这里,曾点燃沙驼剧社演出时的聚光灯,也铭刻着一群文艺战士与一座城市用艺术与热血共同铸就的抗战丰碑。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文学:以笔为枪,唤醒民众
抗战爆发后,以宣传抗战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在全国展开,文学和艺术成为全面反映瞬息万变的战争生活的十分重要的形式,并且对鼓舞军民的抗战斗志,发挥了很好的鼓动作用。一些在省外工作的黔籍作家纷纷返回贵阳(如贵阳籍作家谢六逸和遵义籍著名作家蹇先艾也先后从外地返回贵阳,从事文艺创作活动),外地部分高等院校迁筑(如私立大夏大学学生进行抗日宣传,中央音乐学院南进支队在花溪进行抗日救亡演出)。
由于贵阳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来到贵阳,他们或教书、或讲学,或参加文化活动,组织文学社团,团结奋进,积极抗日。把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的新文化空气迅速传播到贵州(像茅盾、巴金、徐悲鸿、丰子恺等都在贵阳生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许多作品,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他们或结社、或办刊、或投稿,采用各种形式声讨侵略者的罪行。
△1944年5月,在经过恋爱八年长跑后,巴金和萧珊在贵阳结婚
△丰子恺
△徐悲鸿
抗战期间,在贵阳地区出现了一些文学团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40年2月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贵阳分会”,它是“全国文协”的分会,提出要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用我们的笔来发动群众、捍卫国家、粉碎敌人,争取最后胜利。“文协”分会成立后,编辑《贵州日报》副刊《革命军》,出版《抗建》等刊物,并组织抗敌文艺座谈会,建立文艺通讯网等救亡宣传活动,这对团结文艺界抗日,推动贵州文艺事业的发展,发挥文艺的战斗力,起了较大作用。
这一时期,不少省外报刊先后内迁贵阳,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贵阳先后出现了70多种文艺刊物和报纸文艺副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贵州日报·新垒》《贵州晨报·每周文艺》《中央日报(贵阳版)·前路》《大刚报·阵地》《南明晚报》等,刊物有《文讯》《离骚》《新年代》《自强》等,为旅居贵州的作家,以及贵州的本土作家、文学青年们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园地。
话剧:小小舞台,演绎家国情怀
贵阳的话剧活动由来已久,早在五四前,达德学校就开始上演话剧。抗战期间,贵阳话剧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抗战话剧真实地反映生活,与时代的结合较紧密,更受群众的喜爱。因此,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小小舞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在贵阳拥有相当多的观众。
在贵阳的话剧团体中,影响较大的团体主要有沙驼业余话剧社、合群体育会艺术部、民教剧团、青光剧团、演剧四队等。沙驼业余话剧社是在肖之亮的倡导和发起下,于1936年12月成立。
△报纸刊登沙驼业余话剧社二次公演剧目
△“沙驼业余话剧社”创始人肖之亮(左)
沙驼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广泛宣传抗战,经常走乡串寨,进行巡回演出。贵州地下党在沙驼建立了党支部,先后由李蕴、李登瀛任支部书记,沙驼支部通过沙驼干事会进行工作,进行合法、公开的斗争。参加沙驼的人最高时达200多人。沙驼在活动期内,为贵阳的话剧舞台培养了成百的业余演员。贵阳沙驼业余话剧社和筑光音乐会在街头、学校、农村、工厂教唱救亡歌曲,演出《死里求生》《打鬼子去》《放下你的鞭子》等独幕剧。
音乐:歌声嘹亮,唱响抗战主旋律
与话剧运动同时兴起的音乐活动,是贵阳抗日救亡运动的又一主力军。贵阳的音乐团体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是地下党领导的筑光音乐会。筑光音乐会原名筑光音乐研究会,成立于1937年4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地下党组织派出部分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筑光音乐会的活动,将这个合法的音乐团体改造成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部分共产党员或进步教师还被聘为该会艺术指导,如常学镛、王启霖、刘才雄等。1938年6月,筑光建立了党小组。1939年年初,成立了党支部,聂奇慧、黄奇鑫、尹克恂先后担任支部书记。筑光党支部通过干事会开展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党的领导作用。
△1938年12月,中共贵阳县委决定由“筑光音乐研究会”联合贵阳音乐界举行一次劳军联合大演出,这是联合大演出后的合影。
△1940年6月,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的筑光音乐会通过歌曲、音乐宣传抗日救亡
贵阳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从常学镛教唱的《打打打!打打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抗战音乐从一开始就面向社会,与时局紧密配合,广泛进行救亡宣传。在1937年,筑光参加了示威游行,唱着《九一八小调》《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1938年4月,为庆祝台儿庄大捷,筑光组织了百人大合唱,演唱了《流亡三部曲》《慰劳歌》《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等歌曲。1938年12月4日,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在贵阳成立,筑光音乐会、沙驼话剧社歌咏队在成立大会上,第一次在贵阳公开唱出无产阶级的国际战歌《国际歌》。筑光在贵阳举行劳军音乐会,途经贵阳的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杭州音乐专科学校音乐系的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演出,贵阳地下党还为这次演出撰写了题为《前奏曲》的发刊词,刊登在《中央日报》的筑光劳军演出特刊中,《前奏曲》中指出:“筑光”是在炮火中成长起来的,它极愿意贡献其一切力量于这次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1年建成的贵州省立图书馆外景
△建于1937年的贵州省立贵阳民众教育馆外景
△建于1941年的贵州省立科学馆外景(今科学路)
抗战时期的贵阳,不仅是战争的大后方,更是文化的热土。文学、话剧、音乐等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凝聚了民族力量,鼓舞了抗战斗志。在这期间建立的贵州省立图书馆、科学馆、艺术馆、物产陈列馆、贵阳民众教育馆“五大馆”,推动了贵阳社会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发展。1938年4月,《四库全书》由浙江辗转运抵贵阳,存放于西郊张家祠堂,后藏于北郊地母洞,在黔六年完好无损,这无疑是贵阳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抗战时期的贵阳,以文艺为武器,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救亡图存之歌。从沙驼剧社的流动舞台到筑光音乐会的嘹亮歌声,从文人墨客的激昂文字到《四库全书》的精心守护,贵阳用文化凝聚起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担当,更昭示着文化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特殊价值。今天,贵阳抗战文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爱国情怀,以文化自信铸就民族复兴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