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安龙招堤最北面,有一座石木结构建筑,前后有廊,悬山青瓦顶,面阔三间,通面阔12.9米,进深两间,通进深8.4米,通高9米。这座建筑尽管与招堤建筑群融为一体,但并不为人熟知,建筑本身与招堤关系也不大,为祭奠安龙历史名人袁祖铭而建,称袁公祠。
安龙招堤袁公祠
民国十一年(1922年)八月,袁祖铭任贵州省长。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滇黔联军副司令刘显世在司令唐继尧支持下,将袁祖铭赶下台,复任贵州省长,并承唐意,任其堂弟唐继虞为军务善后督办,实控军权。九月,刘显世傀儡的遮羞布也被滇军撕下,唐继虞任贵州省长,滇系人物一时皆据省府要津。唐继尧担心引发贵州方面全面反滇,为缓和关系,民国十三年(1924年)二月,以退为进,恭请刘显世堂兄、全省清乡司令刘显潜从兴义赴贵阳,代理贵州省长。另一边,此前被赶下台的袁祖铭率黔军从贵州退四川,在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下,任“五省联军司令”,拥兵约五万。五月,开府重庆,被北洋政府任命“川黔边防督办”,军事实力达到顶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元月,唐继尧与袁祖铭达成和解,宣布“驻黔境滇军全部开拔,所有黔省内政概由黔人自理”,离开滇军支持,兴义刘氏无力抗争,袁祖铭安排彭汉章由渝返黔,取代刘显潜出任贵州省长兼全省清乡司令。
袁祖铭戎装照
民国十五年(1926年)五月,四川军阀刘湘与杨森联手,提出“川人治川”,将袁祖铭驱逐回黔。广东方面趁机派出特别代表张仕民前来贵阳游说,故袁效仿红白战争其祖袁绍轩首鼠两端做法,改弦易辙,“毅然”又以北洋为敌,扛起贵州北伐大旗。七月,国民革命军北伐,黔军扩编为彭汉章第九军、王天培第十军以及黔军总司令部直属部队改编的十二军,袁祖铭自任军长兼“川黔湘国民革命军联军总指挥”,后又改兼“北伐左翼军前敌总指挥”,任务是从贵州东出“湘西、鄂西”,进攻其北洋老靠山吴佩孚的部队,最后与北伐军会师武汉。时袁祖铭的另一重要部下周西成,所部编为第二十五军,奉命留守贵阳,取代彭汉章任贵州省长。周西成将袁祖铭之父袁廷泰接到贵阳,购房置产,建“泰和钱庄”,极尽谄媚之能事。
袁祖铭北伐,本就与“革命”无关,无非是审时度势下的权宜之计,加之又要进攻老东家吴佩孚,因此从开始就磨磨蹭蹭。北伐开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先后在“七月十九日”“七月二十日”“八月二十六日”三次急电,要其率部东出,但袁祖铭坐镇贵州,按兵不动。反是彭汉章第九军的贺龙第一师、杨其昌第二师以及王天培第十军动作迅速,及时响应。北伐军在双十节攻下武汉后,蒋介石又于“十一月十八日”“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十六日”三电袁祖铭,让其率军从常德出发肃清鄂西之敌,“督师莅鄂”共商大计。袁依旧无动于衷,就是不前,只是不断去电,要补给和军饷。总司令蒋介石指挥不动,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第八军军长唐生智也指挥不动,对袁祖铭在其湖南地盘私自搜刮民财,收编北洋残部扩充部队(第十二军一度膨胀到二十个师),滥委官吏,早有恨意。蒋介石为大局计,给唐生智的电文中,告诫北伐还未成功,注意精诚团结。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一月三十日,唐生智第八军教导师师长周斓在常德设下鸿门宴,据当时受袁祖铭邀请在常德的邓汉祥(盘县人、袁陆小同学、段祺瑞执政时期国务院秘书长)回忆,当日下午六时,袁祖铭、参谋长朱崧、十二军第四师师长何厚光三人应周斓邀请赴宴,刚到达军官俱乐部二楼,就被湘军乱枪扫射,朱崧当场毙命,袁祖铭、何厚光被抓获,于次日(三十一日)在常德东门枪决。蒋介石给唐生智电文中,称此事为“常德兵变”,哀伤惋惜道:“鼎卿(袁祖铭字)数月来出师沅湘,遥为声援,牵制北敌,厥功亦伟。遽尔惨丧,良用悼惜。”
袁祖铭死因,据邓汉祥分析,一是湖南是唐生智地盘,袁祖铭在其地肆意扩充,侵犯了唐的直接利益。二是袁祖铭派堂弟何厚光当初在上海暗杀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现王妹夫何应钦北伐如日中天,借唐生智之手,为妻兄报仇,顺利成章。这个说法在蒋介石回忆中得到印证,其言:“此事实有主使之者”。袁祖铭死后数天,蒋介石于“二月十二日”给时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发电,言:“袁祖铭在常德为变兵击死,真相待查。”当然,这个“主使之者”,理应有时任北伐东路军总参议王伯群(王文华兄)影子。据邓汉祥回忆,多年以后的抗战时期,其经常与唐生智在范绍增(时任第十集团军副司令)重庆家中打麻将,邓问唐为什么对袁祖铭下手,唐模糊答:“厉害关系,昧良心出于无奈。”又反问:“你们贵州的事,你还不知道吗?”
纪念石标题字拓片 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袁祖铭之死,标志着兴义系军阀在贵州的统治全面崩盘,由遵义桐梓系军阀开始接手。袁祖铭死后,尸骨先是从湖南拉回贵阳,简葬于南郊马家坡乱坟岗,此地原来专门执行死刑犯,从地点就知道什么叫人走茶凉。同年八月,袁祖铭灵柩运回安龙,安葬招堤。同其一起运回下葬的,还有堂弟何厚光。安龙各界为袁祖铭举行了公祭,并修建祠堂。如今,袁公祠边上还残留一通纪念石标,因靠岩倒塌,仅一面可见,上书“安龙县各界公立”。
袁公祠纪念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