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前些天我在荔波出差,饭后漫步在公园绿地,看到不少人围观着一株奇怪的植物,叶片有些像芭蕉,但却明显不是芭蕉。最为特别之处是那花朵,像极了张开大嘴的鸟头,还有惟妙惟肖的鸟舌头。看着议论纷纷的人们,我走过去告诉他们那是旅人蕉,是不远万里从国外引种过来的观赏植物。不仅荔波有栽培,贵州很多低海拔较温暖的地方都有栽培。
旅人蕉是马达加斯加的“国树”,是热带园林中的标志性景观。
旅人蕉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植株形状,从茎顶伸展出的如同芭蕉扇的叶片两列对称排列,宛如一把展开的巨型折扇,单叶长度可达2-4米,宽度约65厘米至1米。这种排列方式不仅形成独特的“风车状”视觉效果,更暗含科学智慧,叶片东西向对生,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动调整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能。更为有意思的是,它这一规律成了野外探秘者的“指南针”,通过叶片和太阳的位置就能辨别方向。
旅人蕉的花序堪称植物界的艺术品,蝎尾状聚伞花序从叶腋抽出,佛焰苞如船形套叠,内藏5-12朵花。花瓣三片,类白色,中央一枚稍狭小,形似鸟嘴。蓝、橙、白、绿交织的花色组合,让人联想到天堂鸟的羽毛,有人干脆叫它“天堂鸟花”。在温暖的地方几乎全年都在开花,花朵有丰富的蜜腺,尤其在春夏盛放时,吸引蜜蜂、鸟类等来采食,也就完成了为其传粉。等蒴果成熟后会裂为三瓣,露出肾形种子。种子外被碧蓝色撕裂状假种皮,宛如镶嵌在褐色果壳中的蓝宝石。这种独特的蓝色不仅是吸引传播者的视觉信号,更成为园艺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珍品。在西双版纳、海南和广西的一些市集上,这些种子常被孩童误认为“蓝宝石”,引发对自然奥秘的无限遐想。当然成年人也逃不过它的吸引,总想采几颗来收藏。
别看旅人蕉的植株可达七八米高,却依然是一棵草,只是通过粗壮的肉质茎(直径可达50厘米)支撑起高达二三十米的“伪乔木”形态。成熟植株每年可生长2-3米,叶片更新遵循从外向内的规律:外层老叶下垂枯萎,新叶从中心螺旋状抽出,形成动态平衡。当植株停止长高时,叶片会从边缘向中心依次折断,最终整株轰然倒地。这种“有序死亡”不仅为新生腾出空间,其富含纤维的茎干更成为昆虫的栖息地,完成生态循环的最后使命。其根系深入土壤,既抵御强风,又与其他植物争夺水分,因此种植时需间隔5米以上。
当人们在热带园林中仰望那擎天巨扇时,或许该思考:如何让这“旅行者的树”继续在人类文明的旅途中指引方向?那么问题来了,旅人蕉为什么被称为“旅行者的树”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关于旅人蕉,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是野外探秘者的指南针
旅人蕉的叶片东西向对生,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动调整方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能。它这一规律成了野外探秘者的指南针,通过叶片和太阳的位置就能辨别方向。
是一棵草
别看旅人蕉的植株可达七八米高,却依然是一棵草,只是通过粗壮的肉质茎(直径可达50厘米)支撑起高达二三十米的“伪乔木”形态。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旅人蕉的叶柄基部形成蜂窝状储水结构,每个“格子”可储存数公斤清水。当旅行者口渴时,可以划开叶鞘取食清水,等人走后,切口能在24小时内自我修复,堪称“天然智能水壶”。这一特性在非洲沙漠中多次拯救商队,马达加斯加传说甚至赋予它“指引方向”的神圣使命。这一特性也许正是旅人蕉名字的来历,在非洲传说中甚至是商队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