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晓卿,当之无愧的美食专业户。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再到《寻味贵阳》,他将中国各地的美食用心捕捉,搬上荧幕再送进千家万户。
他不放过你的任何一处感官,镜头、文案、剪辑、配音色香俱全,让观者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而这一次,他的新作选择来到贵阳,将正宗的贵阳美食搬上荧幕。
近日陈导接受相关采访,表达了对美食的独到见解:
“食物就是这样,脱离它应有的烹饪环境和享用场景,总会有些“微妙”无法复制。而这些细微的,无法言说的感受,大概也就是食物的灵魂吧。那些被连根拔起,封装到异地的影子食物,仅仅是聊胜于无的慰藉。
期待可以自由探访的日子早点到来,大家可以带着《寻味贵阳》,去爽爽的贵阳大快朵颐!”
贵州卫视向陈晓卿总导演发出云邀请,期盼你和所有朋友,早日自由探访,一起寻味贵阳,大快朵颐!
以下是陈晓卿导演的部分采访(采访内容来自:稻来纪录片实验室)
问:为什么选择贵阳?
陈晓卿 :其实所有的一方风味,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塑造,也离不开地缘、民族的影响。贵阳作为扼守西南的重镇,一方面保存了大量人类文明历史不同阶段的食物样本,一方面杂糅了从中原到边疆的饮食习俗。
这些风味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不仅高密度陈列在城乡的餐厅茶肆间,也保留在了百姓的四季三餐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阳是华夏饮食多样化文本的聚合地,也是一座难得的风味博物馆。
导演组 :对,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也会发现,除了食物,贵阳的物产、风俗、语言、建筑……很多细节,都昭示着它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丝娃娃,明显带有北方面食特点;
糯米饭,大概与少数民族“吃抟饭”的饮食习俗有关;
糕粑稀饭,与千里之外江浙点心异曲同工;
裹卷,与东南亚小吃如出一辙。
这样的例子一方面说明贵阳一直没停止人来人往,另一方面也非常明确地显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对外来事物的改造:不但使之落地生根,还快速入乡随俗。
这也是贵阳风土的力量。
问:这次《寻味贵阳》跟之前两季有什么不同么?
陈晓卿 :最早做寻味系列,是刘硕和费佑明两位导演的《寻味顺德》。当时其实策划了六集,后来合并为三集,围绕“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地方美食离不开的侧面讲述。
后来团队接了东莞市的《寻味东莞》,因相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大背景,也继续因循了这个思路。
2020年《寻味贵阳》立项,那时开始稻来团队就一直在贵阳及周边地区调研、拍摄。
如何让《寻味贵阳》能真正成为“贵阳风味的纪录片”,而不仅仅是一部“记录贵阳美食的纪录片”,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导演组驻扎贵阳做了大半年调研。回来后我们调整思路,一起把分集确定为“山”“水”和“城”。核心还是“天地人”这三个侧面,但比重又略有不同。
效果如何,还需要观众们的检验。
导演组 :我们是随着各种信息越来越丰富,主要分集方向变得越来越清晰的。 《寻味》系列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地方食物与其自然环境、当代生活的关系。贵阳跟东莞、顺德的不同,在于贵阳的饮食文化,极大程度被其自然环境影响。
云贵高原本就多山,贵州还有大面积山水结合的喀斯特地貌——这使得整个贵州省所在的地区都没有大面积适宜居住的平原,贵阳基本是从山与山的碎片中“长”出来的一个高度现代化城市。
山和水这两大地理因素就成了影响本地饮食取材的关键,而建立这座城市的人——少数民族和一代代居家搬迁来建设贵阳的移民——也成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所以最后我们微调了“天”“地”“人”的比重,将三集命名为“山”“水”“城”。
问:最喜欢的贵阳食物?
陈晓卿 :我最早喜欢辣椒,就是因为班里有仨贵阳同学,每学期都会从老家带好几瓶“油辣子”,上面一层油,下面是辣椒豆豉肉丁……超级下饭。这东西工业化后,大家都叫它“老干妈”。
全世界华人都爱老干妈做的油辣子,只有贵阳人喜欢亲妈做的油辣子。
导演组 :的确,贵阳在食物方面最成功的输出必须是老干妈了。如果不是疫情,我们最早的策划其实是要做一个海外的故事,让大家看得到贵阳味道在地球另一端散发出来的异彩光芒。
导演组其实之前对贵阳了解的不多,都是做这部片子后深入贵阳生活的。对我们来说,贵阳太不一样了,如果要列出忘不掉的滋味,那…这个采访可能要万字长书了。
贵阳待久了,它的味道也在我们回来后的觅食行为里有了烙印。比如没胃口的时候特别想来碗酸汤啊,糟辣椒也成了办公室冰箱里的常客…可惜在北京吃的贵阳食物,还是少了些滋味。
《寻味贵阳》第二集 4月1日(周五)
21:40于贵州卫视播出
品尝爽爽贵阳味 记录人间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