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名医工作室,一位刚结束表演,连服装都没来得及换就来就诊的市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杨女士告诉记者:“我为什么会争分夺秒地过来这边,是因为我在这里调了近半年,整个人状态是特别明显的好转,医生是从广东总部过来坐诊的,绝对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今年以来,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新增了7个名医工作室,覆盖骨伤科、妇科、急诊科等重点领域,通过名医门诊、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等形式,提升医院对应科室的诊疗水平。除此之外,医院还引进新技术新项目77项,填补西南空白7项、省内空白25项,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撑。
“专家们把在总院发展得非常成熟的技术带到贵州来,帮助更多病人。如果是碰到疑难的病例,名医团队会到这边开展手术,比如说前段时间开展的单孔腹腔镜巨大卵巢癌的根治术等等,吸引了很多省外患者来就医。”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部主任黄爽说。
提高诊疗能力,人才是关键。开诊以来,贵州医院已组织232名职工赴广东总院轮训,超过贵州医院总人数三分之二。通过标准化培养体系,推动关节置换术等25项技术从“外援依赖”到“自主完成”的转变。
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尹磊向记者分享自己的经历:“收获蛮大的,去总院学习了针对髋膝关节终末期的病患进行的置换,治疗更精准,比如骨关节炎,内侧壁室软骨膜坏了,就换内侧,外侧坏了,就只换外侧,不像原来全换,目前接待了很多患者,疗效也很满意。”
“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强能力”,贵州医院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联体签约机构从去年的7家增至19家,并实施分级专科帮扶计划,带动基层医院发展。目前,清镇市一家医院正通过业务座谈,围绕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落地等议题深入对接。
“这次来寻求骨科专科联盟的合作,逐渐发展成医联体,给病人量身定制治疗手段,让老百姓在基层医院就能享受到全省或者是全国顶尖专家的服务。”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汤贝说。
贵州深厚的民族医药底蕴,也成为粤黔协作的重要支撑。医院通过广泛征集苗医、瑶医等民间特色疗法及医药经方,进行系统整理与标准化培育。这位7岁随父母研习中医、在黔行医二十多年的本土医生,就受邀入驻民族医药馆,将“藏于民间、用于基层”的医术持续传承发扬。
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民族医药馆医生郑晖表示:“把我们引进到这边,给我传递那边的先进的东西,贵州中医和广东中医,我们共同交流,相互提高,相互依存,让我们的中医医术更加广阔,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贵州中医的发展。”
在技术平移、资源下沉、协同创新的合力推动下,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服务效能与区域辐射力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同比增长37.98%,住院服务量同比增长39.24%,省外患者同比增长157.39%。当前,医院正在建设二期项目,预计在2027年6月投用。
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院长石永勇说:“贵州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度重视,省市一共出台60多项保障政策来支持建设。在二期建设用的保障方面,特别是运营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希望能够将广东的药方和贵州药材结合起来,发挥更好的作用,乘着‘粤黔协作’东风,输出‘广东标准’,打造‘贵州样本’,让贵州医院成为民族医药的聚宝盆,在西南地区复制一家‘广东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