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韵味无穷,诗意无限。古典诗词中的诗眼,常常就是那个动词。
文:汪文学
摘编:代丹妮
题图:AI
写作注意形容词不如注意动词
中国语文有个特点,就是应当注意动词以及语言的音韵和音律。
顾随说:写作注意形容词不如注意动词。
一般言,在诗文句子里,动词是必需的,形容词则可有可无。无动词,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存在,只是词组。有形容词,可增加情感色彩;没有,也能完整表达。
自己没想清楚,就弄一堆形容词来虚张声势
不用形容词,是白描。白描是最高的手法,大诗人如陶渊明,便多用白描。初学为诗为文者,喜欢用形容词。但是,顾随以为形容词最好不用。
他说:现在文章用形容词太多,反足以混乱读者视听,抓不到正确观念。其实用形容词太多,就表示他自己没有正确清楚的观念。
不要以为用字少就减少文字力量,用字不在多少,在正确与否。在形容事物时,应找出其惟一的形容词。用形容词太多,不能给人真切印象。
初学诗文者喜欢用形容词,主观上是好意,怕表达不清楚,不断使用形容词,结果越努力越糟。尽力想表达清楚,反而更加不清楚。
一是因为形容词往往是夸大,甚至夸张。用形容词多,反倒显得不真实,浮夸。用顾随的话说,“反足以混乱读者视听”。
二是如顾随所说,喜欢用形容词的人,多半是“自己没有正确清楚的观念”。自己没想清楚,没搞明白,弄一堆形容词来虚张声势,结果当然“不能给人真切印象”。
所以,文章写得老到的人,阅历丰富的人,想得清楚看得明白的人,一般不大用形容词。即便要用,亦是“找出其惟一的形容词”。不像初学诗文者一串串地罗列,一堆堆地排比。
所以,看一篇文章,可以用形容词的多少这个标准去衡量作者是老到者还是初学者。
古典诗词中的诗眼,常常就是那个动词。
在诗文中,形容词可以不用,或者少用,但动词必须有,且要特别注意。一个句子是否有出彩处,往往是看那个动词用得好不好。古典诗词中的诗眼,常常就是那个动词。
古典诗人在创作上的锤炼功夫、炼字炼句的功夫,亦多是用在那个动词上。
如“推敲”这个典故,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用词不同,意义深浅有别。
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活用为动词,用得好!韵味无穷,诗意无限。这种因动词的妙用而使全句或全诗灵动活络的例子,在古典诗文里,有不少。
还有,在古典诗歌里,五言诗比四言诗灵动有韵,也是因为五言诗句中的那个动词的妙用。诗句里因有个动词,那句子便活了,那诗句便是动态的,有飞扬之美。
一个句子能成为句子,基本成分是主、谓、宾,辅助成分是定、状、补。基本成分必须有辅助成分可有,也可无。有,当然好;无,亦无大碍。
就如形容词和副词一样,在句中充当定、状等辅助成分。主谓、宾三个基本成分,也省略了亦无大碍,还是有生命的句子。但是,作为谓语的动词,千万不能省略:不然句子便没有生命,不成句子,只是词组。
取名字也是一样的道理
人名也是这个理。人名是人的符号,人是活的,有生命。
人名作为人的符号,当然应该是活的,要有生命。人名的活,人名的生命,就看有无动词。
中国人名一般是三个字。
有个问题我没想明白,就是早期中国的人名,多是两个字。随便数数,便可发现,宋代以前中国的两字名占绝大多数;宋代以后三字名才逐渐多了起来。原因何在?我没有深究过,且不论。今人多取三字名,两字名也有,但不多。
有取四字名者,较少,有点怪异,念起来别扭。通行的还是三字名。
我的观点是:三字名的第一个字是姓相当于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祖辈上定下来的;关键是第二个字,相当于句子的谓语。我以为这个地方很关键,名字活不活,有无生命,就看它。我的看法,这个字一定要用动词。名字取得好不好,功夫就在这里,在这个字上。有的按辈分取名,中间这个字表示辈分,那就没法选择。现在不按辈分取名更常见,这个字便可选择。
可以选择,就应当选动词。第三个字,相当于句子的宾语。一个名字,代表一个生命,必须是活的,一定要有动词。一个名字,三个字,主、谓、宾俱全,便是活的,有生命。
我的结论是:写作离不开动词,要高度注意动词。取名字也是一样。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