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大致意思是说,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就是“舍己为人”的出处。
为什么要舍己为人呢?远古时代,男人以狩猎为生,常常餐风露宿。为了自身安全和体力恢复的需要,有的人就会搭建一些简易的临时的庇护所。但是,第二天还要继续追赶猎物,下一站又不知跑去哪里了,所以,有些庇护所往往只住一夜就要抛弃,这就是“舍”。
从这个意义上讲,“舍”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指简易的住所,最初表现为天然洞穴或简易遮蔽物,用于躲避野兽和恶劣天气。这种临时性居所与狩猎活动密切相关,为采集、休息提供了安全保障。
第二,原始人类狩猎需要长期追踪猎物,因此,“舍”的搭建极其简陋,放弃了并不感觉可惜,同时还会为其他人群提供庇护,何乐而不为呢?说不定下一站还能住进别人搭建的“舍”,这就是“有舍有得”。
远古时代,单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大家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保证生存的安全。所以,就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朴素的原始道德观,只有做到舍己为人,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舍”的甲骨文(图1),上部是一个屋顶的形状,中部代表撑起屋顶的树枝,下部的“口”代表山洞或地穴(关于地穴详见“一凡解字”《这个字居然藏着古人的建筑设计图》)。
图片1:“舍”的甲骨文
“舍”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图2),其屋顶与墙体的象形结构,反映了从天然洞穴到人工建筑的过渡。
图片2:“舍”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
《説文解字》:“舍,市居曰舍。”大致意思是:“舍”,就是街市上的客馆。
“舍”是为客人提供的在较短时间内居住的房屋,所以又称“客舍”。唐代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说的就是这种旅社,其实所谓“旅社”也就是“旅舍”。
由于“舍”是为客人提供的较短时间居住的房屋,用过之后就离开了,所以,“舍”字又引申出舍弃、放弃的意思。
《史记·商君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一句,其中“欲舍客舍”的前一个“舍”字就是用为动词的“舍”,而后一个“舍”字即是用为名词的“舍”。
后来为了区分作为名词的“舍”和作为动词的“舍”,于是增加手(扌)旁,造了个新字“捨”来专门表示“舍弃”。汉字简化以后,又将“舍”、“捨”二字归并为同一个“舍”字,但为了区分字义,把用为名词的“舍”读作shè,如宿舍、寒舍;而用为动词的“舍”读作shě,如依依不舍、舍生取义,其实在古文字中都是一个字。
图片3:是“舍”的字体演变
春秋时期,晋献公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笑笑回答道:“如果我能当上国君,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然后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来历。
古代行军途中需要补给,所以每隔30里就要休整一下,这个叫做“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这种叫法,估计还是源于祖先的狩猎。
从某种意义上说,最早的“舍”其实类似于今天的公益休息站,虽然后来发展为“简易的住所”,引申为旅馆,进而又引申为舍弃、施舍、舍得,但是,“舍”从造字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