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让世俗流行的空话、套话去耗费诸君的宝贵时光,不如留白让诸君斧正。无师友、领导、同仁及后学、拙荆之教诲、鞭策、帮扶、支助,绝无有野老理想人格之实现,为学方略之渐成,经师人师之进步。文章千古事,成败任君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谭佛佑
晚清筑城书院新教育改革的先范——学古书院
学古书院,亦名正习书院。清嘉庆五年(公元1830年)贵州布政使常明建于贵阳城南隅顺城街之左侧,即今之会文路至护国路一带。故一般称之曰“南书院”。书院有斋舍堂室计四十三间,专建尹公祠奉祀汉代贵州先贤尹道真。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粮储道倭臣布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规制进一步完备。光绪初年,恭聘乡贤莫庭芝为山长,增建“敬业楼”三楹,增购各类图籍藏之于内,供师生披览研习。庭芝字芷升,号青田山人,贵州独山人,世居遵义,系黔北“沙滩文化”主要学者,誉称“西南巨儒”之一的莫友芝之弟。庭芝一生淡泊名利、静默不华、怡退修德、坎坷穷困,唯瞻学不辍、苦吟不绝、诲人不倦。学崇许、郑,法行程、朱,亦承家学,时有“主黔中文坛祭酒”之誉。掌教学古书院,“汲汲以古学倡导后进”“远近宗师者数十年,所裁成茂学之士甚众。凡莅临之大吏学臣,莫不争谒师敬之。”尝训诲诸生:诗辞文章,只是寄“道”之载体;“省身寡过”,才是人生之要义。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巡抚岑毓英对书院又一次进行增修,规制空前完备。
甲午之战中国惨败后,民族灾难深重空前,民族命运危似倒悬。多少志士仁人、爱国先贤,无一不在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或向西方追寻挽救中华民族垂亡的真理。最终都得到一个共识:必须从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人才入手。因为国家的兴衰治乱,根本在于人才,而人才之本源,乃在于学校之教育培养。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津门南开学校(今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奉旨督黔学政。是年九月中离京,十一月底甫抵筑。下车伊始,即发布《观风告示》《劝学示谕》。提倡“讲求为学之本原,推究读书之买用”“所习必课诸所用”“严去取以核真才,慎关防以祛诸弊”。拟“辨志”“明师”“评文”“匡时”策论四题,考课全省生员。
针对贵州地瘠民贫,加之交通闭塞、藏书不富、典籍尤缺之现状,他将入黔时所携带的十四大箱,凡六十五种重要图书典籍,全部存之学舍,供所有师生公开阅览。后又不断捐资和私人借贷,以购买各类图书和筹建贵州官书局,广通书籍销路。各州县均能兼价购之,供学校诸生阅读。
严修还主张学校教学,必须学兼中西,“师夷长技”,引进教学泰西诸学,改革书院教学和课程是为当务之急。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九、十月间,他首先倡议“变通书院”。于是选择省垣离学政署较近的学古书院为重点。翌年初首先亲订《学古书院肆业条约》十二条,即书院一份完整全面教学改革管理章程。后由书院生徒,著名学者画家姚华书写勒石立于院中,惜其今已无存。书院实施住斋课额,中西兼学。由全省各地先行考核选拔,保送高才四十六名,通过书院复试,最后取中四十人。
礼聘乡贤雷廷珍为山长,主经学讲席。廷珍字玉峰,贵州绥阳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举人。通小学、群经、子、史。游京师,遍览时务西书,“内探圣经之要秘,外观中外之事机”。先主讲乡里“洋川书院”,后又主讲兴义笔山书院。时“黔中英俊多出其门”。教学以“孔子时中”为宗旨,以实行为目的。教育作用在于变化人的气质,“学缘性而学,亦缘习而异。”导人以“守经、达权、实行”为务。古今中外“育人材,周人用之学”仅“政”“艺”二者。课毕,常与严修论学术时事,严修常赞其“为当代通儒”。后讲学四方、东渡日本、遍游欧美,更至学贯中西。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服其贤,专门迎往任教,不幸道卒于重庆。
书院除开授“中学”,即经史课外,另分授时务、数学、格致、地理、英文诸科。当时数学教师奇缺,省内“求一粗通者,已不可得”。严修只得每日亲临书院为诸生解答数学习题,同时电清张之洞,于两湖书院中高薪(年奉亦达四百五十金)代聘一通微积分的数学教师。英文教员特聘留美居洋十年的祁祖彝先生,严修也亲伏门下,学习英文。同时,严修利用京津亲友的关系,捐资购进西学书刊八十余种,并《时务报》《申报》等,供师生披览研习。梁启超主编的宣传维新变法、社会改革、开发民智的《时务报》,竞能做到人手一份。学古书院的改革,被视为开黔省新教育之滥觞。成为贵州传播西学之摇篮,宣传变法图强的第一阵地。书院因以培养经邦济世的人才为宗旨,故世人又常以“经世学堂”称之。
严修视学黔省三年,无一日不是三更眠,五更起,可谓尽职尽责,心力交瘁。多方捐资置购图籍,发放花红奖金,最后离黔时,不仅囊空如洗,且还负债累累。竟落得“视学三年,负债八千”之赞叹。
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西市。时任礼部尚书的贵阳人李端棻因引导变法维新,被革职遣戍新疆,行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因病留住,旋得赦归里。即又继严修担纲主讲学古书院,李端棻毫不畏惧杀身之祸,尝以《新民丛报》展示学生,大肆向学生宣讲西方的民主政治,博爱、平等、自由。讲解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论,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天赋人权”论,达尔文的“进化论”。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巡抚林绍年就书院斋舍改设蚕桑学堂。宣统时,改建模范中学。不久中学迁出,原址相继建置往宅宿舍。综观从学古书院到经世学堂、模范中学一段教育革新的历史,在中国近代新教育发展书院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仅在边陲贵州可谓独占鳌头,首居一指。就在全国而言,也可算独步先驱之一,走在中华大地之前列。
贵阳顺城街上的晚清书院教育改革的先范经世学堂,虽已消失近一个世纪了,但有如津门严修、贵筑李端棻、绥阳雷廷珍等改革事业和培养人才的先驱者,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丰功伟绩,却永远彪炳史册,垂范千秋。
谭佛佑,号安平野叟,1938年生,贵州平坝人,贵州师范学院(原贵州教育学院)教授,省内知名学者。现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研习教育理论、中国文化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贵州历史文化教育等课题,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若干篇。在数十种学术刊物发表《论黔中王门与明代贵州的书院》《贵州石门坎教会苗民教育述评》等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史》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