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原产于中国,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至少6000年。
板栗凭借大量的淀粉和单糖双糖,在很早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列入了食谱。
不过,板栗身上还藏着很多小秘密,在这个秋天,是时候,举个栗子了……

栗属植物有欧洲栗、美洲栗和日本栗等等,而板栗,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栗子树,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
我们的祖先开始采集食用板栗,则可以追溯到大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商殷时代的甲骨文中,栗字的写法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栗树的象形——有根、树干和圆形带刺的果实。
《诗经》中反复出现的栗树和栗子,证明西周时期,栗树从野生走向了人工种植。
既然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栗树,古人自然也发现了板栗的美味。《礼记》中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说明当时板栗已经是重要食物和甜味剂了。
而板栗凭借自身极高的淀粉含量,在古代被视作粮食来源。
据记载,苏秦说服燕文侯的时候,称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意思是燕国百姓不耕田种地,把枣、栗作为粮食,也足够吃饱饭。
而好吃的古人发现了板栗的甘甜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了,吃法多种多样。
栗树一般种植一年就可以成活,五六年左右可以开始产出美味的板栗,接下来可以持续地结果上百年,在我国很多板栗产地,都有一两百年的“栗树王”。
板栗素有铁杆庄稼的称号,它不怕涝,甚至有俗语说:“涝栗旱枣,吃了叫好。”
板栗能成为秋冬之味的代表之一,离不开它百变的做法,和怎么做都好吃的软糯甘甜,同样是秋季风物的桂花,和栗子也是天作之合。用桂花煮或炒栗子,桂花清新的甜,包裹着栗子糯糯的甜,最终汇集成了人们舌尖的甘甜。
板栗还可以变成糕点,好吃的古人也早就掌握了这种做法。
《随园食单》中记录道:“煮栗极烂,以纯糯米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不过,栗子做糕点最费时费力,并不是糕点的蒸烤,而是剥栗子过程。一颗一颗地剥开外壳,剥去涩皮,圆润饱满的栗子仁积少成多。
当然,耐心也会得到回报,栗子类的糕点,口感最是细腻绵密。
虽然栗子的吃法花样繁多,但在很多人心中,栗子最正宗的吃法,还得是最朴实无华的糖炒栗子。
用大量的沙石和板栗一起反复翻炒,使之受热均匀,散发出焦香气,再加上糖浆,把板栗表面打磨得油光瓦亮。
糖炒栗子有多好吃?古人也把持不住,听到叫卖声,就开始馋到流口水。清代郎兰皋在《晒书堂笔录 》中说 :“闻街头唤炒栗之声 ,舌本流津 。”
糖炒栗子的灵魂,就是站在摊位前,板栗的风味随着师傅的大铲子不断翻炒,只有经过人的反复翻炒,经过摊位前望眼欲穿的等待,这一颗小小的栗子,才能达到人们心中的“最好吃的时刻”。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