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典范 ——王若飞
00:00 / -王若飞,被周恩来称为自己的“好帮手”,国共重庆谈判,充分显现了他坚持原则、机智灵活的谈判才华。
“你是什么人?”
“共产党人。”
“你从哪里来?”
“江西瑞金。”
“是谁派你来的?”
“毛泽东。”
“你来干什么?”
“推翻你们。
“你们的人在哪里?
“到处都有。”
“你把他们供出来!”
“比登天还难!”
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生,为人民的利益而生;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就是被人们誉为“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典范”的王若飞。这是1931年10月王若飞被捕后,和包头伪警察局长之间的一场对话。几句大义凛然的问答,使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这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钢铁般雄心。
1896年10月11日,王若飞诞生在贵州省安顺县一个地主家庭里。5岁时,父亲被庶祖母逐出家门,流落外地,他和母亲、妹妹整日遭受这个封建家庭的虐待和驱使。7岁时,舅父黄齐生将他和母亲、妹妹接到贵阳一起居住,若飞8岁时进贵阳达德学校读书。学校中有不少思想进步的教师,王若飞从小就从舅父和教师那里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的思想影响。在读《木兰辞》时,有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佳句,遂将自己的名字王运生改为王若飞。
党史专家石尚武同志介绍说:
“1919年,王若飞抱着考察各国社会情况,寻求革命真理的目的,决定赴法国勤工俭学。到法国后,王若飞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在每天8小时劳动之外,勤奋刻苦自学,并对法国的社会情况,工人运动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在学习上,他着重钻研哲学和社会学。他曾经对人说:‘欲救今日之中国,物质科学固不可缓,精神生活尤当注重,因为人民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以支配一切,就仿佛没有脑筋的人一样,那是全无用的。’他的这种见解,是有深刻的革命意义的。”
(右一:王若飞)
王若飞当时还与蔡和森等发起了一场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斗争。
“1921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1600多人,一时不能完全找到工作,只好依靠法华教育会的救济津贴暂时维持生活。后来,法华教育会突然宣布与動工俭学学生断绝经济关系,扬言要把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遣送回国。于是,勤工俭学学生发起一场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斗争。2月28日,在蔡和森、王若飞等同志的带领下,4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涌向中国大使馆,并派代表同大使馆有关人员进行交涉。虽然他们遭到军警的镇压,但是法华教育会也不得不答应给没有工作的同学3个月的生活维持费。
(后排左一:王若飞)
王若飞是由越南党的领导人胡志明介绍入党的,党史专家石尚武同志继续讲述。
“1921年10月,王若飞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勤工俭学学生会、世界工学社等进步团体的基础上,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得知国内中国共产已经成立,王若飞等致书国内党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9、10月间,王若飞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22年得到国内党中央复信,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同时,批准王若飞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10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王若飞被誉为“铁嘴”,是我党的谈判高手。其一生最值得称颂的,便是那场他全程参与的、显现他智谋的重庆谈判。早在1944年5月,王若飞随林伯渠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解决关于抗日军队和抗日根据地问题。后来,王若飞留在重庆,配合周恩来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当周恩来不在重庆时,他是共产党驻重庆的首席代表,并主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工作。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民党蒋介石考虑发动全面内战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得不采取政治欺骗手段,以合谈争取时间,部署全面内战。蒋介石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洞悉蒋介石的阴谋,但仍不放弃尽一切努力来争取和平。
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3大口号和6项紧急措施,并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去重庆谈判。在谈判中,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一系列和平方案,并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了让步。中共代表团在谈判中完全掌握了政治主动权。
经过43天的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了《国共代表会谈记要》(即“双十协定”),周思来、王若飞在上面签了名。“双十协定”的签订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它争取了广大群众包括中间分子在内的同情。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可以以此为依据,争取和平以及揭露国民党的战争阴谋。
(右一:王若飞)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中国共产党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王若飞等为成员的代表团,由延安飞往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每次会议开会前,王若飞总要做大量的工作,和民主党派代表商量当天的对策,以便采取共同的行动对付国民党。在讨论国府委员的名额时,王若飞团结各民主党派,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国民党和非国民党各占二十名的决定。王若飞在会上再次声明,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大党,所以国民党占国府委员的半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让步,但是,政府改组务必要立即实现。
做为周恩来的助手,王若飞既坚持原则,又掌握灵活的斗争策略,使改组国民政府达成协定。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共达成五项协议。这些协议有利于人民,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统一战线,有利于废除国民党专制独裁。
1946年3月,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国民党反动派极力反对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协议叫嚷“不能将统治权交给多党政府”,接着撕毁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协议。王若飞为了维护政治协商会议五项协议,反对破坏停战及一切反动分子的阴谋,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呼号,并准备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请示工作。
在他离开重庆的前一天,还与周恩来一起研究工作。临别时,他对周恩来讲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要为人民打算”,这是他一生革命实践的总结,也成为他对党、对人民的最后遗言。4月8日,王若飞同秦邦宪、叶挺、邓发,还有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坠毁,王若飞与同机人一起不幸罹难,时年50岁。
王若飞的逝世,引起千百万人民的深切怀念。周恩来悲痛地说:“失掉了他,好像失掉了一种力量,失掉了一种鼓励,失掉了一个帮手。”
毛泽东也为王若飞等“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
作者:梁跃萍
原广播文艺制作中心供稿
编辑:罗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