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州独山县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依托深河桥抗战遗址,在文化融合、活动融合、教育融合三个方面重点发力,结合抗战文化、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及研学实践等内容,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推动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基地建成以来,在重要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参观、学习、培训人员500余人次。2024年,该基地先后被命名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黔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突出文化融合,增进各族人民爱国主义情怀。基地深度融合抗战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深河桥抗战遗址陈列馆中系统展示了全民族抗战历史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陈列内容涵盖1894年至1945年间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当今盛世”等五个部分。抗战期间,独山县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御侮,陈列馆通过武器、书信等实物展品,生动呈现了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提供了鲜活素材,帮助人们认识到在国家危难时团结抗争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共同体意识。馆内展示的革命先辈事迹和红色政权建设历程(如遵义会议),也揭示了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党的领导、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历史事实,有助于参观者在教育实践中体会革命年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支持,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突出活动融合,增强各族人民凝聚力。基地积极推动研学文化活动融合,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与凝聚力。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抗战时期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独山县以该遗址为实景研学平台,让师生等参与者在真实历史环境中沉浸体验。例如,参观者在陈列馆中目睹日军暴行的实物证据,聆听讲解,深刻感受抗战历史的沉痛与悲壮,从而增强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在武器展示场,陈列的62式轻型坦克和歼-6战斗机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制的武器装备,虽已退役,仍可让人想见当年风采,感悟抗战时期军民坚韧不拔、团结抗敌的精神脉络,促进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人们保持团结奋进的姿态。依托抗战遗址开展的研学活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自独山深河桥红达研学旅游营地开放以来,吸引了澳门研学团、东北“小冻梨”团队及省内外多所中小学前来开展沉浸式学习。师生通过农耕劳作、趣味烹饪、中国茶艺、军事训练等主题课程,不仅拓展视野、启迪智慧、培养团队精神,还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使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与铭记升华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社会层面筑牢基于历史记忆与共同价值的凝聚力。
突出教育融合,增强各族人民向心力。基地深度融合现场教学,以教育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独山深河桥标志着日军侵华西南的终点,是日军败退贵州的历史见证,与卢沟桥遥相呼应。当前,独山县委将深河桥确定为核心现场教学点之一,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为其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教学素材。县委党校分批次组织各类学员赴深河桥原址开展现场教学,通过重走连接原桥的210国道老路、观看深河桥原貌、祭奠抗战英烈坛、缅怀先烈,以及聆听陈列馆讲解等环节,使学员系统学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贵州各族人民抗战及“黔南事变”等相关历史,重温那段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岁月,感受抗日英烈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有效传递了抗战精神,增强学员对历史的认知与情感共鸣,实现了教育中价值观的引导功能。
独山深河桥抗战遗址通过文旅融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来源: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独山县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