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抗日战争时期,在贵州的山洞中竟然有部 “国宝典籍”密藏了五年零八个月!

动静原创贵州广电国际传播中心
1756988220
动静原创

一九三八年,贵阳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百四十个木制书箱。箱内装的不是军火粮草,而是文澜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命纂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它汇集了自先秦至清初的经典典籍,编撰历时十余年,分经、史、子、集四部,共计七万九千余卷、三万六千余册,堪称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总汇。

《四库全书》照片

初迁入黔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随着日军的铁蹄逼近,为避战火,文澜阁《四库全书》自杭州启程,辗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一九三八年四月,这部承载中国千年智慧的文化瑰宝运抵贵州省立图书馆。

贵州省立图书馆外景

因图书馆面积狭小,不利于存放,同年九月,典籍被搬入条件更好的张家祠堂存放。可惜“好景”不长,一九三九年二月四日,贵阳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日机轮番轰炸贵阳最繁华的地区,而张家祠堂与被轰炸区的直线距离只有约二公里,典籍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四”轰炸后的贵阳城

当时,贵州省立图书馆的一名职员建议使用贵阳北郊的地母洞。经实地考察,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典籍迁往地母洞存放。地母洞洞口开阔,内部空间宽敞,坐西向东,日照充足,洞顶岩层结构坚实,位置与城区距离适中,有效降低了空袭威胁。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十五摄氏度左右,形成天然的恒温环境。贵阳气候多雨,不利于典籍保存。为防潮损,地母洞内预先筑有木台,台上近顶处设斜棚防滴水,并建立严密的晒书制度。自一九四二年起,确立春秋两季定期曝晒制度。因典籍数量庞大,全部曝晒一次需时约四个月。浙黔两省的护书人不辞辛苦,纷纷参与曝晒工作。

1942年在地母洞拍摄的照片

黔人用书

贵州人不仅护书,更在用书延续文脉。学者李独清带领助手进驻地母洞,从《四库全书》中抄录出大量贵州史料,填补了本土史料的空白。贵州大学校长张廷休力争传抄珍本,欲为西南留下文化火种。

李独清

张廷休

黔地密藏,完璧归浙

一九四四年冬,日军逼近独山,贵阳告急。最后一辆车载着典籍撤离贵阳,典籍告别这个守护了它五年零八个月的地方。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典籍到达重庆青木关。至一九四六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完璧归浙,无一损毁。 

群山不语,洞窟默然。贵州人民用大山般的坚韧,守护了整个民族的文脉传承。这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是一种应该传承的精神。在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人愿意化作守护文明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如今的地母洞

编辑

胡雅文

责编

余晓莹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