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一份报纸的战场:《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如何点燃抗日星火?

贵阳网•甲秀新闻
1754451562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主要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同时也反映其他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一切有利于团结抗战的意见和主张。

1938年4月,贵州地下党征得重庆《新华日报》社的同意,在贵阳城中心的慈善巷8号建立了《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省工委指派中共党员吴同尘、郎德服、陶祖铭到分销处工作,建立起以吴同尘为组长的党小组。

当时,《新华日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工作人员最多时只有30人,承担每天分送和零售四五百份报纸的任务。他们的通讯处,送报人只能默记心里;投递报纸时,也尽可能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盯梢。

分销处的负责人吴同尘还兼着平民通讯社记者、拉丁化新文字教师、沙驼话剧社宣传干事等职务。他与分管内勤的陶祖鸣、负责投递的郎德服两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畅通《新华日报》的发行渠道,忘我地工作。

《新华日报》当时在重庆出版,为避免国民党查禁和没收,报纸每天都由重庆至贵阳的长途客运汽车运来。将报纸夹在旅客的行李中,装在客车的后座,捆做一卷,避免了“查禁”“没收”的危险,躲过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使党报从未脱期地送达贵阳读者的手中。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分销处的工作人员还为其他抗日救亡工作奔忙。

1938年2月,中共贵州省工委委员黄大陆被国民党反动派以“托派、汉奸”的罪名逮捕,关押于国民党保安司令部内的监牢中(今省府路上)。在保安司令部监狱中,有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看守,他与黄大陆结识后,得知黄大陆是共产党员,想找一些进步书刊学习。黄大陆请求他暗中帮忙找些报纸,后来,看守找到了分销处,隔三差五都会在夜晚与吴同尘接头,使这份红色报刊突破封锁传入狱中。

1939年冬,香港印刷工人组织了一个反汪工友回国服务团,其中10余人去重庆途中滞留贵阳,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贵州省工委指示分销处,发动捐助运动,热情接待服务团。参加募捐的总人数在1000人以上,顺利地解决了香港工人们的困难。

事后,分销处把捐款和捐助人名单一同寄至重庆《新华日报》社,并以“分销处同仁”的名义写了一封慰问香港工人、鼓励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公开信。《新华日报》不仅发表了这封公开信,还连载了捐助人名单(有的是化名)和捐助金额。

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白色恐怖笼罩贵阳,国民党贵州当局开始秘密或者公开地逮捕地下党的同志。中共贵州省工委为了保存力量,果断地停止了贵阳分销处的工作。1941年春,分销处的工作人员秘密离开贵阳。

《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在贵阳的建立和《新华日报》在贵阳的公开发行,是中共贵州地下党同国民党进行斗争所取得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贵州地下党运用新华日报,扩大党的影响,宣传党的政策,团结广大民众,促进贵州和贵阳地下党在抗战时期蓬勃发展。

编辑

周黔

责编

李佳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