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在贵阳市南明区兴关路的一条小巷子里,85岁的老婆婆周汝秀将一盆盆热气腾腾的炒菜码在自己的小摊前。仅几分钟的时间,就迎来10多位客人,每人只需要付10块钱,就能用大勺给自己打满满的一大碗饭菜,坐在桌前大快朵颐。
30多年来,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小巷子日复一日地重演。1987年,周婆婆从原单位退休,就支起了这个小摊,从最开始的一个人7毛钱,慢慢涨到了现在的10块钱。
每天清早7点过,周婆婆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买菜、备菜、炒菜,一直忙碌到中午12点开餐,红烧肉、炒豆角、回锅肉……总有八、九个菜等着大家前来。
“来吃饭的人很多都是做背篼、泥瓦匠、收废品的人,考虑到他们承受不了太高的价格,让他们有个地方可以吃饭。”周婆婆的顾客主要就是收入不高的打工人群,每天差不多都有50个人过来吃午饭,靠着周婆婆的饭菜支撑他们完成一整天的体力工作。
“经济实惠,味道又好,可以随便吃到饱。”“基本上一个月有20天在这吃饭,在附近这一片可以说是最便宜的一家了,工友们都喜欢在这吃。”几乎在这吃饭的每个人都对周婆婆赞不绝口。他们之中很多人吃着周婆婆的饭度过了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光,这里对他们来说,既可以说是每日食堂,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温饱”二字的午间小家。
小摊的熟客多了,周婆婆甚至能记得大家的食量,有的人饭量小,收费降低到7元甚至5元的都有。这样几乎不挣钱的销售模式,经常让周婆婆每个月2000多块钱的退休工资有些支撑不住。“有时候是要亏一些,但是也没办法,很多常客,大家都需要吃饭。”这是周婆婆对于这档子“亏本买卖”的理解。
当问到这个小摊还能开多久,周婆婆自己也说不清楚。“年纪大了,又不打麻将,也不爱去别人家里玩。”“开到多久算多久。”得到的回答简单朴实,却好像蕴藏着一份常人或许无法理解的责任感。
我们依然相信,总有些人,在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散发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