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视《焦点访谈》关注贵州青年干部许蕾:以担当致青春

动静原创
1746363900
动静原创

今天(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专题报道《以担当致青春——致敬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报道重点介绍贵州毕节黔西青年干部许蕾,在西部、在乡村奋斗的青春故事:

化屋村地处乌蒙山腹地,原名“化屋基”,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2019年,许蕾来到化屋村的时候,正是脱贫攻坚阶段攻坚克难的时刻。

化屋村的土地石漠化非常严重,石头缝里分布着有限的耕地,种玉米亩产也就500斤左右,赚不到钱。许蕾从上级部门申请到了黄姜姜种补贴,希望通过规模种植,提高村民的收入。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原党支部书记,黔西市文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许蕾:“我们信心十足去开会,开会过程当中村民反馈很好。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去入户的时候,发现他们起得比我们更早,他们的土地里面已经种上了玉米。”

化屋村97%都是苗族同胞,初来乍到的许蕾听不懂苗语。面对面的时候,村民们都很客气,可一转身村民们说了什么,她就听不懂了。那段时间,为了种黄姜,许蕾苦口婆心做村民工作,却都无功而返。

许蕾:“心里面特别着急,同时特别无力,越想越钻牛角尖,我究竟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被村民不接受,自己还哭了一场。”

哭归哭,工作还要去做,不断找村民谈心,许蕾找到了村民们不接受的原因。

许蕾:“我们全村耕地非常少,去发展一些产业就很受限,一次二次试错的过程当中,导致一小部分群众不愿意也不相信(种黄姜)。”

走村串户,许蕾发现在村里无论做什么,都要找到愿意带头的人。有他们去带头,就会有好的示范效应。第二年,稍作动员,村民们就大面积种植了黄姜。

许蕾:“用心用情去办,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家人,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家事。这样慢慢积累以后,大家基本上能够畅所欲言,我也能够走进他们的心里。”

几年前的化屋村,虽然脱贫的路修通了,可以翻越大山,但大山外的发展观念还没有真正影响到村民。化屋村的苗家女孩,从六岁开始就学习刺绣和蜡染技艺。许蕾来到化屋村的时候,外面的一些苗乡苗寨已经在发展自己的苗绣产业,可化屋村却并没有人去做。许蕾就把专家请进来,给绣娘们做培训指导,又把年轻绣娘们带出去见世面、开眼界,希望利用产业资金的扶持开办苗绣车间,把苗绣产业做起来。可是众多的绣娘里,没有一个人愿意牵头来做经营管理。

一次偶然的聊天,许蕾了解到了在外务工的杨文丽夫妇。他们在浙江温州的刺绣厂打工,杨文丽绣得好,丈夫会操控机器,还能搞设计,正是许蕾要找的人。

贵州省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刺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微信上面打电话,反反复复一直跟我们沟通,慢慢地时间久了之后,也是慢慢地有感情了。”

四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许蕾终于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杨文丽夫妇返乡创业。一个小山村,事情都是小事情,但必须要一件一件有始有终把它办好。化屋村有着独特而秀美的山水田园风光,许蕾不断找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资金,动员一家一户的村民们对房前屋后进行改造,增添苗家文化氛围,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化屋村,苗绣车间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许蕾:“总书记2021年在化屋村视察时,对村民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的时候,人均收入19000多元,去年年底达到了32000元,“化屋山居图”也正在从愿景图变为实景图,我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去年,许蕾调离了化屋村,在文峰街道做办事处主任。与化屋村的工作一样,街道工作也是服务群众,也要把一件件小事办好。

记者

朱海婷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陆勇

编审

罗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