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两会特别节目《聆听春天的声音·2021》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解析会议内容。第三期节目《公共卫生有“盼”头》主持人盼盼邀请到政协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外科主任杨华做客节目,谈谈关于创新医防协同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政协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外科主任 杨华
杨华: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2030》纲要已经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新冠疫情一方面突显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暴露了医疗的局限性、滞后性和创新性。目前全球确诊1个亿,死亡200余万人,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确诊2500余万例,死亡42万余人,我国也不例外。究其原因,重大传染病重在预防,再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都是杯水车薪,完善医防协同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我国以“治病”为中心。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疫情,都暴露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虽然采取“医防”结合的策略,救治病患、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抗击疫情的实践再次证明“医防”紧密结合的重要性。通过进行反思和总结,就是要把“医防”协同做得更扎实、更牢固、更有效,才能进一步突显中国“医防”协同体制机制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先进性。
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不能相对独立,疾控机构的功能在前端——重点是防,医疗机构的作用在后端——重点是治,过于分离显然不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
打造医科院校“医防”学科
00:00 / -打造医科院校“医防”学科:王辰院士指出医科院校应整合基础、临床、预防医学三个学科,设立群医学推动医防协同,弥合医防裂痕。医科院校要在专业设置上重新思考、再次创新和科学定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整和为“医防”专业或学科,把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作为该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医防”创新发展的原始动力,用现有的信息手段来监控与预测,提出防控准备和防控策略。同时“医防”学科(或专业)还要具备临床医学相关疾病的专业知识,提升对相关疾病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力。
构建医疗机构“医防”科室
00:00 / -构建医疗机构“医防”科室:医防协同重点在“防”,对医院来讲“防”主要是传染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治,医院如何通过系统化管理,将其资源合理对接,来打通“防”和“治”,这是医院“医防协同”工作的关键。对于传染病防治,快是首要任务,速度是关键,尽早进行“医防”布控,院内防控、就地隔离、联防联控。有了“医防”科室,在队伍上、在工作上、在信息上、在考核上和在分配上都能够做到协同乃至融合,训练有数的“医防”战斗团队,打起仗来才能够确保取胜。疾控机构也应有相对应的“医防”科室,更好对接、便于调动、便于执行。
筑牢省市县乡“医防”网底
00:00 / -筑牢省市县乡“医防”网底:在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方面,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医疗或疾控机构均要行动,均应使用“医防”科室单元进行无缝对接,打通省市级大医院和县乡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阻隔、学科壁垒或执行梗阻,把“医防”网底筑牢。
充分利用好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现有资源,将“医防”协同真正落地做实,充分发挥县乡基层医院“防”的功能、省市医疗机构“医”的长处,重大传染病和慢病才无处躲藏,“医防”协同才可称天衣无缝、万无一失,健康中国方能拥有体制机制保障。
强化政府主导“医防”监督
00:00 / -强化政府主导“医防”监督:医疗和疾控机构协同,是传染病防治和慢病防治的防火墙,不能有半点漏洞,管理监督十分重要;
首先是加强“医防”培训监督机制:疾控人员对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公卫知识的培训,提高公共卫生知识素养。同时疾控人员自身也要掌握临床知识,让彼此之间知识对等,消除部门之间的知识空缺;
其次是前移“医防”联动宣教关口:医院应该有疾病防控的职责,宣教工作责无旁贷。同时主流媒体也要主动作为,将“医防”宣传工作进入学校、进入军营、进入社区、进入家庭;
再次是做好“医防”机制顶层设计:“医防”工作是新时代赋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三医联动、整体设计、形成合力。创新“医防”协同体制机制,真正为人民健康服务。
实习编辑:王莲 黄瑞琳 王亚兰 王语霏 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