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研发智慧系统助力花江峡谷大桥云端“搭积木”
目前,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迎来关键节点,面对桥面板 “千吨级” 高空吊装难题,以及索鞍设计和生产的挑战。施工团队迎难而上,不断推动桥梁建造技术革新,为全球超高空峡谷桥梁建设贡献贵州智慧。
项目现场,吊装的每片桥面板长27米,宽6.3米,重43.8吨。全桥共需安装92片桥面板,总重量达4000多吨。面对吊装跨径大、吊装重量重的技术难题,施工方采用了自主研发并迭代至第四代的智慧缆索吊装系统。
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八标一工区技术员赵雪松说,桥面板吊装采用的是智能缆吊系统,精度达到毫米级,能够一键启动,减少了人力,降低施工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能更安全,更高效。预计全桥的桥面板吊装在3月中旬全部完成。
在花江峡谷大桥主塔下方的智慧控制中心,有30多套高清摄像头及各类监测传感器,通过高清大屏幕,可对吊装过程中的索力、位移、卷扬机健康情况进行实时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测并自动预警。
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八标一工区技术员赵雪松继续说,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争取在今年七月完成大桥的全部建设。
花江峡谷大桥上“被逼出来的技术”
除了桥面板吊装技术的创新,花江峡谷大桥在索鞍的设计和生产上也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如果采用传统铸造工艺生产的索鞍,其重量和尺寸必须增大,单件重量将达到上百吨,再吊装至距水面近800米的主塔顶部难度极大。因此,更高强度、更轻量化的索鞍成为关键。
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八标机料科科长唐健表示,现在采用的锻焊结构,相较于传统的铸焊结构降低了31%的用钢量,强度上提高了44%。重量的减小,减小了吊装成本和吊装难度。
铸造是将熔化的铁水注入模具,冷却成型,但容易残留气孔、夹渣等。锻造则要对金属坯料进行多次锻打,提升力学性能。花江峡谷大桥采用锻造工艺生产的索鞍不仅强度提高,也更轻便、更灵活,单件最大重量仅41.3吨,运输过程中,鞍体还可以分成3段,分块运输至现场。
贵州交投集团所属桥梁集团六安八标总工程师刘豪说,在这种绵延山区,悬崖峭壁,大吨位的设备或材料,运输是极为不方便的。要是在大江大河上的话,万吨浮吊,想吊哪里就可以吊哪里,一次性就上万吨的吊装。所以说这轻型索鞍就是“被逼出来的技术”,也是为以后更大型的桥梁做一些技术储备,提供一个贵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