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丨黄平旧州机场:从抗战蓝天屏障到文旅新地标​

动静原创
1752846904
动静原创

在贵州黔东南的群山之间,黄平旧州机场像一枚被时光打磨的勋章 ——80多年前,它是抗战时期西南空中防线的重要枢纽;如今,它以航空文旅综合体的新身份,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活力。从硝烟中的机场到游客云集的现代化飞行基地,这片土地的故事里,藏着几代人的青春与家国。

烽火中的蓝天堡垒

“80多年前,也有许多飞机从这里起飞。”

站在黄平旧州机场的跑道上,原黄平政协文史委主任周长春凝视着天空中飞翔的观光飞机感叹道。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浴血奋战的记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原黄平政协文史委主任 周长春)

抗战时期,黄平旧州机场作为贵州对日作战的机场,与湖南芷江机场共同构筑起西南战线的湘桂和滇缅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空中防务。“1939年勘测建设,1942年投入使用后,这里立即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柱。”周长春说,它不仅保障了“驼峰航线”的畅通,更为多场关键战役提供了空中支援。

机场旧址原东西长约2200米,南北约830米;正跑道长1900米,宽50米,副跑道长1700米,宽30米;停机坪长700米、宽40米。可停放重型轰炸机70余架,歼击战斗机100余架,僚机70余架,大型运输机60余架。还建有停机圈13座,飞机堡10个,飞机场弹药库12间。

起初,它只是芷江机场的 “临时加油站”,为前线战机补充燃油与弹药。随着战火加剧,这座机场的价值也愈发凸显。1945年,芷江机场被炸毁后,旧州机场临危受命,成为 “西南中心机场”。陈纳德将军率领的 “飞虎队”800余人常驻于此,战机从这里起飞,参与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在中美空军与日本空军作战的数十次空战中,击毁击伤日机120余架;在 “驼峰航线” 开辟后,它又成为航线畅通的关键支点,保障战略物资运输。

记忆里的十万“无名英雄”

旧州机场的历史里,藏着无数无名者的付出。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工程,而是一场全民动员的 “血肉之战”。

(黄平旧州机场修建者后人 杨贡祥 )

“爷爷总说,机场的每一寸跑道都浸着汗水。” 作为亲历者的后人,杨贡祥是从小听着旧州机场的故事长大的。他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是爷爷描述的夯实跑道的场景:四根粗麻绳绷紧如弓,十几双草鞋陷在泥里,近十吨重的石碾在号子声中一寸寸挪动。

没有推土机的轰鸣,没有传送带的运转,连最基础的运土都要靠竹筐和扁担。来自周边十几个县的十万人,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从各村寨出发,自带干粮与锄头,在荒坡上用身体夯硬土地,用脚步开垦出跑道的长度。

跑道上的文旅新生

硝烟散尽,黄平旧州机场并未沉寂。

2017年,贵州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入驻,这座抗战老机场迎来新生。2018年,它获西南民航局颁发的A2通用机场证书,是黔东南当年规划中13个A1、A2级通用机场中唯一建成使用的通用机场。如今,它已转型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成功举办过两届AOPA国际飞行大会和三届贵州黄平飞来者大会。

(贵州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珉)

“目前,我们已经培训超100多名教员了。下一步,还将建设航空科技馆,增加娱乐设施,通过低空游览,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贵州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珉说。

据悉,下一步,黄平县将聚焦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围绕空中观光体验,加快构建空中游览精品线路。通过“低空+运动”“低空+应急” “低空+农林”等场景运用,丰富拓展 “低空+ ”应用场景,构建地空结合、丰富多样的低空旅游产品体系。同时,聚焦资源要素,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加快推动“航空+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

从抗战时期的蓝天屏障,到如今的文旅新地标,黄平旧州机场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它记得烽火中的坚守,藏着普通人的家国情怀,也承载着新时代的活力。当游客漫步在修复的跑道上,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还有时光赋予这片土地的新生。

记者

王青 吴雷

编辑

周黔

责编

林萌

编排

李佳

编审

罗阳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