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数据之外,咖啡之城

动静原创
1756207380
动静原创
贵阳,这座山清水秀的城市,正被重新定义:作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里聚集了华为、苹果、腾讯等超大型数据中心,是“中国数谷”。与此同时,贵阳坐拥3000多家咖啡馆、是中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孕育了多名咖啡界的国际和国内赛事冠军。我们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举办地贵阳,品尝用数据与咖啡调配出的独特风味。

手冲咖啡的数据哲学

郭东旭的咖啡品鉴,始于一场“祛魅”。

备战高考的深夜,速溶咖啡的模糊苦涩是提神的药水,在香港读大学时邂逅咖啡馆,那一口香醇才真正点亮味觉,“原来咖啡是这个味。”

如今,他冲泡咖啡的手稳得像运行一段精密代码:水流匀速落下,咖啡粉在滤杯中均匀膨胀,释放出坚果与焦糖的香气。

这一刻,他不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平台运营经理,只是一个专注的咖啡师。

“冲泡咖啡和数据清洗很像,都要精准控制每一个变量。”他说。水温92度,研磨度4.5,萃取时间2分30秒——这些参数和他每天打交道的交易规则一样,需要极度精确。

相较于数据存储、计算或算法建模,郭东旭和同事们是要让数据变为可交易、可流通的价值资产,帮助构建起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关键基础设施。

“数据交易关系到数字经济时代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我们要让数据像电力、水资源一样,我们要让数据像电力、水资源一样,实现在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标准化流通、公允定价与信任赋能,成为真正可依赖的基础性资源。当然,这关乎制度设计、技术实现与生态培育等等,没那么容易。”他笑着说。

201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几年后,郭东旭结束在上海的工作回到贵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从一线城市回到西南。”

但他看到了机会。十年过去,交易所入驻数据商超过1000家,上架数据产品近3000个,累计完成交易超5000笔。

“最难忘的是个人数据交易试点项目,当时,个人数据交易在国内仍属于高度敏感、几近空白的领域。”那些深夜,他与团队反复推敲数据授权机制,每个细节都关乎千万人的隐私安全。“就像冲泡一杯精品咖啡,差一度水温,就会毁掉全部风味。”

项目上线那天,他特意冲了一壶瑰夏咖啡。当首笔交易顺利完成时,他体会到数据工作中少有的温情:“我们证明了数据可以在保护权利的前提下产生价值。”

如今,他习惯用咖啡拉进与数据交易伙伴的距离。“一杯咖啡的时间,往往能比正式会议聊出更多内容。这是贵阳特有的工作方式,在大数据的快节奏中,保留着咖啡般的温存与人情味。”他笑着说。

算法专家的咖啡方程式

余竞捷仍然记得在美国喝的那杯咖啡。

那是2018年的一天下午,他在咖啡馆对着笔记本电脑调试代码,周围坐着创业者和程序员,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创意的味道。

“那时我想,什么时候中国的城市也能有这样的创新氛围?”

在贵阳,他似乎找到了这样炽热的创新激情,尽管不尽相同。

余竞捷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习统计学与数据科学方向。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毕业北漂几年后,他回到了贵阳。

   “在国外学习期间,我接触的是全球前沿的建模方法与人工智能理论,但当时更多停留在学术研究和小规模数据集验证层面。当我回到国内,选择扎根贵阳,我惊讶地发现,这里正以惊人的速度将‘数据’从概念变为生产力。”

作为贵州数据宝公司的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员,余竞捷每天面对的是支撑人工智能训练的海量数据,需要从中找出规律,建立模型。

“我们汇集企业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外部行业通识数据,加工形成企业专属高质量AI语料体系,提供行业专家服务搭建企业“数据本体”,推动AI大模型与企业业务场景深度耦合。”  

咖啡是他进入“心流状态”的开关。他有着全套手冲设备,磨豆机旁边摆着《深度学习》和《咖啡品鉴大全》。“磨豆18克,水温91度,注水30秒——这些参数和调模型一样,需要反复试验。”

在美国时,他喜欢美国咖啡馆的自由氛围;在贵阳,他更欣赏这里务实创新的精神。“美国的咖啡喝的是情怀,贵阳的咖啡喝的是实干。”

在他所在公司的周边,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集群正在扩建。起重机在空中划出弧线,新的算力基地拔地而起。这里已成为全球集聚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承载了全国各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

余竞捷轻轻搅动咖啡,液面泛起细微的漩涡,如同这座城市的数据流,平静之下蕴藏着巨大能量。

超算中心的“风味调配师”

端着咖啡,坐在电脑前。这是李悲鸿早晨上班前雷打不动的自选动作。

“早年间做大数据研究,经常要对着海量数据熬通宵。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图表,很容易让人陷入疲惫。一杯热咖啡就是我的提神利器,一口下去,咖啡因唤醒神经的瞬间,思路好像也跟着清晰起来。”

但后来慢慢发现,咖啡远不止是“功能性饮品”。他开始琢磨不同产地的豆子、烘焙程度的深浅、冲泡水温的细微差别,“每一步调整都能带来截然不同的风味”。

时间久了他发现,这种“在细节里找变化、在探索中得惊喜”的过程,和做大数据太像了——都是从看似杂乱的“原料”里,通过精准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

他有三个固定的“咖啡时间”,像是给生活和工作定的“小坐标”。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杯黑咖啡,是“启动键”;下午做深度思考时的手冲咖啡,帮助集中思路;最有意思的是和团队交流时的咖啡时光。

“我们坐在吧台前,大家会围着冲壶聊工作,一杯咖啡递过去,氛围一下子就轻松了。咖啡是我们团队的‘创意催化剂’。”

这些年,他所在贵安超算中心经历了巨大转型:超算中心刚建成时,算力在全国排倒数,只做基础存储和运算,根本没有竞争力。

“我天天琢磨,怎么才能让超算中心‘活’起来?”

转机来自一次深圳的考察。看到当地企业用算力渲染电影特效,他眼前一亮——“影视行业对算力需求大,而且能让普通人直观感受到算力的价值,这不就是我们的机会吗?”

回来后他马上组织团队对接,并与深圳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截至目前,《流浪地球2》《哪吒2》等160多部著名影视作品的部分渲染工作都来自贵安超算中心。

“当电影上映时,看到银幕上那些震撼的画面,想到背后有贵安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那种自豪难以形容。”

对于未来,这位超算中心的“风味调配师”想要拓展更多“口味”:继续把算力赋能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让更多产业享受到大数据的红利。

贵阳台 邱曦 罗朝一 李彦君 张莉芝 刘钰 张坤海 欧义军 陈彦羽 黄寿丰 常泓琪

记者

孙滢 杨殊

编辑

杨云婷

责编

曹浩

编排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