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九味书屋丨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师生情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茅台之声
1631230680
积分商场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他们教我们仰望星空,追随真理和梦想;脚踏实地,坚守勤勉与担当。今天是教师节让我们向老师们说一句:谢谢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你曾经遇到一位好老师,无疑是幸运的。他会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老师们不仅教授知识,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今天《九味书屋》为您讲述“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师生情”。

1939年夏天,年仅19岁的汪曾祺告别了故乡高邮,千里迢迢来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成了沈从文的学生。在这之前,为了备考,他住进了一所幽静的庵堂。除了必备的教科书,还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后来他说,正是这两本书定了自己的终身。

那时沈从文正当盛年,是创作正佳的时期,在文坛上已经很有名望了。不过在西南联大,他是个特殊的教员,一没有大学文凭,二缺乏学术专著。要不是小说闻名于世,是很难有人看上他的。虽有胡适、梁实秋、巴金等人的青睐,但一个自学出身的人在大学里任教,到底根基不牢,底子单薄。最瞧不起沈从文的,当属恃才自傲、狷介无比的刘文典。据说在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上,他勃然大怒:“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 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 ”有一次为避空袭,大家跑警报,沈从文碰巧从刘文典时身边擦肩而过。刘文典面露不悦之色:“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你干嘛跑啊?”

因沈从文不善辞令,湘西口音又重,在西南联大选修沈从文课程的学生不多,坚持来听课的大概也就七八位,其中就有汪曾祺。沈先生的三门课,他都跑去认真听。只要在校园里见到沈从文,他总是谦恭地退立一旁。据汪曾祺回忆,沈从文上课“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巧的江湖气。讲的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当时的汪曾祺,十八九岁,在众人眼里,是一个不修边幅的文艺青年,头发留得很长,穿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了两个,趿拉着一双布鞋不提后跟,经常说笑话,还抽烟。也许,他命中注定就是沈从文的学生,跟他一样,沈从文也有点“丧”,按梁实秋的说法,是:“讲话细声细气,见着人总是低着头羞羞答答的。”但这个站在讲台上,没有丁点教授腔,自称是“乡下人”的腼腆书生,以他驳杂有趣、谈天式的讲课方式,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汪曾祺。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至真至纯。

多年后,汪曾祺大器晚成,在文坛上声名鹊起,他开始提笔写沈从文的作品,写沈从文这个人,写了一篇又一篇。他用心记下先生的点点滴滴,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风尘,触摸到一个温暖的灵魂。在西南联大,沈从文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因战乱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在学生作业后面写非常长的读后感,有时候比原作还要长。学生交了作业,他不简单评价好和不好,而是找来几篇类似作品,让学生去体会,去借鉴。他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西南联大文学院的学生们,多半手上都有他的藏书。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是一把糊涂账,他从不计较。有一次汪曾祺去老师家里,发现他为了防止超重节约邮费,把学生习作的原稿纸边裁去,汪曾祺这才意识到,老师“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1943年,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此后,他先是在昆明市郊的一所私立学校当了两年教员,后来离开云南,辗转来到上海,原想通过熟人或朋友找一份职业,不料却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花光了,他情绪异常低落,给沈从文写信,说自己想自杀。性格温和的沈从文一反常态,回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自杀,真没出息!你手中有支笔,怕什么!”嘴上很凶,私下却四处写信给朋友,为汪曾祺找工作。沈从文还让汪曾祺带上举荐信,去找上海的李健吾。此前,从沈从文的多次推荐中,李健吾已对汪曾祺有所了解,也很欣赏其才气。现在他便热情地给予鼓励,并举荐汪到一所私立中学任教,使汪在此度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生活,且有幸结识了著名作家巴金。

一九六二年汪曾祺回到了北京,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这多少让沈从文觉得欣慰,他在给老友的信里说汪曾祺的现状,“体力健康,精神也好,在《人民文学》前几期写了篇小说,大家都承认‘好’。值得看看。现在一个京剧团作事,还在写,下月可能还有篇更好的发表。本月份《北京文艺》也有一篇”。汪曾祺的点点滴滴,他这个老师都看在眼里;不仅如此,还忍不住在信中为他钟意的学生打抱不平:“人太老实了,曾在北京市文联主席‘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手下工作数年,竟像什么也不会写,过了几年。长处从未被大师发现过。事实上文字准确有深度,可比一些打哈哈的人物强多了。现在快四十了,他的同学朱德熙已作了北大老教授,李荣已作了科学院老研究员,曾祺呢,才起始被发现。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常有人说沈从文天真不通世故,真是可笑。他一生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又是行伍出身,他对那点世事早已明察秋毫,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但是在“世事洞明”之下,他选择用天真来回应一切。这是人世间,最高贵的活法。因他的赤诚,另一个赤子才得以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保全自己的心灵和才华,以一手温雅清新的文字惊艳文坛。

编辑

胡刃 吴雷

责编

石右

编审

王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