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贵州省中考首次全省统一评卷之“古典诗能力”考察评析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55694800
动静原创

2025年贵州省中考首次全省统一评卷,其中语文卷考试古诗词的题目可圈可点,有些语文老师、考生家长朋友多次催促“讲评讲评”。

从整体上看,题目中规中矩,与往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古诗词诵记考察集中在第4题,“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就是“填空题”,共10分。除第①小题考《<礼记>二则》中的“大道之行也”之后的语句,要填写“天下为公”,此为古文诵记;又第⑥小题考现当代诗歌贺敬之《回延安》中的“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之后要接填“有亲人”;其余8分,均为古诗词背诵默写。题目分别出自温庭筠《商山早行》、李清照《如梦令》、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龚自珍《己亥杂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答填写完整后的被考察诗词语句分别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④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⑤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⑦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抒发对友人担忧、牵挂之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狩猎者装束华贵、人数众多、骑行飞快、情绪高昂的诗句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其中加黑加重的语句为“默写”填空的考察内容。

从题目分值分配上便能感知,试卷中的该题对于古诗词诵记尤为重视,占了十分之八。后两个小题目,李白、苏轼的名篇分别有两空,分别占了2分,突出了对于古诗词名家名篇的考察。而且,对于李白、苏轼的这两个名篇的考察,也包含了“古诗词阅读理解”的内容,因为出题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根据上下文”给定内容的填空,而必须要在背诵全篇的基础上,再理解相应要求,进而自行筛选背诵篇目中的正确对应语句才能进行作答。

而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的是“古代诗歌阅读”部分,题干是这样的:

送唐别驾赴郢州①

(唐)空甫再

莫叹辟家远,方看佐②郡荣。

长林通楚塞,高岭见秦城。

雪向峣关③下,人从郢路迎。

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别驾:官名。郢州(yǐng)州:今湖北荆州。②佐:辅佐。③峣(yáo)关:地名。

要求作答的分值3分的第19题,难度不大,是“根据诗歌内容,推测诗中两位友人离别的地点和环境最可能是?”选项分别为:A.古道长亭,淫雨霏霏;B.江岸石堤,雾霭沉沉;C.边城成垒,黄沙漫漫;D.城外青山,松柏葱葱。而即便对于诗歌内容不能完全把握,用排除法也可以搞定这道题目。因为诗篇中完全没有写到下雨、有雾和黄沙,所以选项中有“淫雨霏霏”“雾霭沉沉”和“黄沙漫漫”表述的前三个都不正确,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是D。

难点是接下来的第20题:

20.参照《渔家傲·秋思》课后示例,结合本诗内容,点评“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4分)

示例: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AI制作

这道题目考试的居然是古诗词“点评”。而题目所给出的“示例”出自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之课后“积累拓展”第六题“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按照“教什么就考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既然教材有如此明确的“古代诗歌阅读”之“积累拓展”训练,则这道题目就不存在考得偏、出得难的问题。

诗词“点评”或称之为诗词“评点”,正是千百年来文士们赏析品鉴、揣摩研习诗词的最“正宗”最“正统”的方式方法。往往是对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比较,如,评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优劣,指点遣词造句、技法风格的长短等等。可采取眉评(亦称眉批)、夹评、段评、旁评、总评等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不拘一格。要求评论中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发人深省,能够培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对于教材所选名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历代“名家点评”便可列举如下: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诗以穷工,惟词亦然,“玉阶献寿”之语,不及“穷塞主”多矣。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希文道德未易窥,事业不可笔记。“燕然未勒”句,悲愤郁勃,穷塞主安得有之。

明代沈谦《填词杂说》:小令中调有排荡之势者,吴彦高之“南朝千古伤心事”,范希文之“塞下秋来风景异”是也。于此足悟偷声变律之妙。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

清代冯金伯《词苑粹编》卷四引《古今词话》:范希文《渔家傲》边愁云,词旨苍凉,多道边镇之苦。欧阳永叔每呼为穷塞主,诗非穷不工,乃于词亦云。

清代先著、程洪《词洁》:一幅绝塞图,已包括于“长烟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诗最工、最多,不意词中复有此奇境。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文正当西夏坐大,因自请出镇以制之。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者也。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回到本次中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目上来,对于“翩翩骏马去,自是少年行”这两句诗的点评,本身就是“开放式”题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结合盛唐时代、送别诗题材、五言律诗体裁、友情劝慰、激励期许等等话语,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作答自然便会各各不同。譬如,笔者所尝试列举出的十个可能性的作答是:

1.“自是”意为“自然是”“当然是”,斩钉截铁,流露出一种天生的使命感和无可置疑的豪情。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生命态度,仿佛没有离愁别绪,没有犹豫彷徨,只有一往无前的决绝和自信。

2.“翩翩骏马去”,跨上骏马远行天下,是获取功名、建立不朽事业的起点。这背后是开放时代所赋予的巨大信心和抱负,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情。

3.“骏马”驰向的是远方,是未知的天地。这代表了“少年”挣脱束缚、探索世界、追求生命极致体验的内在驱动,彰显了对自由与广阔天地的渴望。

4.“翩翩”一词极为精妙,写出了风度优雅、轻盈快捷的样子。这里既形容骏马奔驰时鬃毛飞扬、体态矫健的优美姿态,也暗喻了骑马少年的俊朗风姿与潇洒意气,是少年精神气质的外化与自由的象征。

5.《少年行》是“乐府”旧题,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都写过《少年行》。因此,诗句中的“少年行”是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暗含的“典故”。这两句诗是送别的“结语”,更是一个关于出发和“壮游”的故事开端。

6.诗句捕捉了一个永恒的瞬间——少年策马扬鞭,身影消失在天际线的那个刹那。这个瞬间凝固了所有关于青春、梦想和勇气的想象,成为后世无数人心中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7.这是理想主义的浪漫,整个送别的过程被“翩翩”等词语过滤掉了征程中必然存在的艰辛,目光聚焦于远方,而非脚下的泥泞坎坷。这种浪漫化的处理,恰恰是其艺术感染力所在。

8.它仅用十个字,就成功地以骏马之“形”显少年之“神”,构建起一个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审美空间。它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却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外部动作,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少年”内心的澎湃激情和坚定信念。

9.这两句诗极其简洁明快,充满力度和节奏感,读来仿佛能听到嘚嘚的马蹄声和呼啸而过的风声,极具画面感和音乐美,干脆利落,昂扬向上,真正就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诗句激活了深植于我们文化记忆中的“少年游侠”原型,让人瞬间联想到李白《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逸兴,联想到王维《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迈。

AI制作

当然,还可以有许许多多“可能”的答案,而基本的解题思路便是,由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开始解读,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进而关联到整首诗的主旨,还可以推广开来,与所积累的相关诗词进行比较,再可以深入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探析诗句蕴涵反映的时代背景,指出诗人、诗作的历史和文学意义、地位与价值等等。

而关于诗句中的“少年行”指向乐府诗《少年行》这一“深藏”的“典故”,可参看本专栏已发表文章《乐府诗<少年行>,唐诗中的现象级<孤勇者>》。该文早已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录指出:“唐人歌咏‘少年行’,细数出来,也是很让人震撼的。计有《少年行》30篇,《结客少年场行》5篇,《少年子》2篇,《少年乐》2篇,《汉宫少年行》1篇,《长乐少年行》1篇,《长安少年行》11篇,《渭城少年行》1篇,《邯郸少年行》2篇,总计有诗歌55首。作者包含那些大咖如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李益、杜牧、李贺、韦庄等等有27人之多。”

总结起来看,2025年贵州首次全省统一中考评卷之古诗词知识、能力测试,分值达到15分,占到了语文科总分150分的十分之一,中考语文中对古代诗歌的诵记与阅读理解是较为重要和关键的。而对应来说,备考上要着重的是,一定要背熟牢记、正确书写名篇名句,并能够描述出名句的要义;要能够解释诗词语句某一联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并说出思想感情;要较为深入地理解历来受赞赏的诗句,分析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要能够针对诗篇整体分析其所体现的社会现实,并体会诗篇映照当今的现实意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备考古代诗歌,还是要从真正提高自己的古典“诗能力”角度打实基础,广泛且深入地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读诗词作品,还要读作者,读作者的朝代与时代。具体“练手”,可以选读《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等,并细心揣摩体会。而平常拿着试卷随便讲讲也真没觉得有太大难度,但这种“讲试卷”式的小文章写起来确实又总是觉得难上加难,写着写着反反复复感觉这儿不对那儿不妥。因此这篇确属勉为其难,以上所有的评说都是笔者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柏杉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