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由中国统计学会指导,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统计局主办,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统计学院、贵州省统计学会承办,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省主权区块链全省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大数据统计分析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经济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协办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大数据统计”交流活动在贵州财经大学举办。
本次活动以“数创新发展·智统新黔绩”为主题,突出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特点,汇聚政产学研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统计学创新变革、高阶统计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贵州乃至全国统计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上,国务院参事、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鲜祖德围绕“深化融合创新发展,谱写统计现代化新篇章”,阐述了数字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引擎、融合创新是统计学科永恒主题,同时对统计工作提出勇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深水区”、抢占统计智能化变革“新高地”、抓好中央全会部署的统计改革“硬任务”、构建开放协同统计“生态圈”四点期许,呼吁以活动为契机深化融合创新共谱中国统计现代化新篇章。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原首席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许亦频表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统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高效、权威、科学的现代统计体系。他高度肯定贵州作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先行区所取得的成就,并特别寄语贵州财经大学,希望其汇聚资源、凝聚力量,力争成为贵州首家统计学博士培养单位,为实现统计现代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统计学“101计划”牵头专家、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陈松蹊发表了题为《普适差分隐私统计学习》的报告。通过报告不仅让我们理解了差分隐私统计学习的前沿理论框架,更看到了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的完整闭环,尤其是DR估计方法在实用性与准确性上的突破,为未来处理隐私敏感数据提供了全新思路。
中央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西财经大学讲席教授、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邱东以《作为“社会技术”的AI与“数据经济测度”》为题发表演讲。他说,人工智能(AI)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深刻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社会技术”。探讨了如何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数据经济测度框架,以更科学、精准地衡量数据要素的价值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为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统计测度新范式提供了前瞻性思考。
圆桌对话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统计教育变革与高阶复合型统计人才培养”为主题,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系、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刘婧媛的主持下,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统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葛建军、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李扬、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冯兴东、上海数喆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詹银,围绕大模型赋能统计教育的必然性与路径、AI时代统计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深度融合及西部高校破局之道展开探讨,提出需构建“统计理论+计算思维+领域知识+伦理责任”复合培养体系,推动教育界与产业界协作培育新一代统计人才。
在成果展示环节,贵州财经大学数字政务与数据治理实验室副主任向雅倩展示了“数据协同研究设计平台”,上海数喆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国麒展示了“知数达理专家大模型”。两项成果从学术研究到产业应用,共同展现了数据要素化、智能化的实践路径,为统计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本次交流活动汇聚政产学研各方智慧,通过前沿报告、深度对话与创新成果展示,成功搭建了大数据统计领域的高端对话平台。与会专家围绕数据要素化、统计智能化、人才培养创新等核心议题达成重要共识,为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活动形成的“贵州经验”与学术成果,将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与智力保障。
记者 张天明 实习生 涂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