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业是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
纵观历史,旅游从“少数人的特权”到大众化探索,再到个性化体验,最后与技术、环保、健康等跨界融合,这样的演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十九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马蜂窝发布了30个旅游跨界融合标杆案例,贵州“村超”、FAST天眼、江苏“田园东方”等成为能够给予游客足够幸福感的“旅游+”代表。
走进新时代,旅游不再只是观光。通过生产要素重组与业态融合再造,它正逐渐成为解锁人民幸福生活的一把“钥匙”。
当基础设施成为旅游业态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这样的支撑不仅在于业态的可及性,也在于其丰富性。
贵州被称为“世界桥梁博物馆”。位于安顺的坝陵河大桥是世界首座跨越山区峡谷的千米级桥梁。在这座高桥上,游客可以完成高空蹦极、高空秋千、极速滑降等极限运动。
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公众号
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公众号
2024年,这座世界级大桥接待研学游团体超10万人次,实现商业性营收约1300万元,同比增长41.2%,每年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近5000万元,形成“4分钟通过”到“7小时停留”的价值跃迁。
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公众号
坝陵河大桥在运营初期就将构建旅游目的地纳入前期设计。全国少有、贵州唯一的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加上刺激的高空体验、峡谷民宿群,为游客提供了丰富、有趣、立体、极致的旅游体验。
坝陵河大桥旅游业态的打造只是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动交旅融合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以技术创新推动交通建设,“万桥飞架”让贵州从“千沟万壑”变为“高速平原”。从全国来看,2023年,中国增加高速公路里程6394公里,新开通高铁2776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在持续完善的同时,也成为丰富旅游业态的重要助力。
四川打造以大熊猫文化为特色服务区,吸引众多游客专程打卡;陕西将高速服务区作为文旅休闲运动主题服务区,已成为近郊游目的地之一;吉林则将冰雪文化、民俗旅游与交通运输相结合,打造高速公路上的“最美风景”……
从传统基建追求“快过”到深度思考探索“慢留”,交通运输不再只是游客空间位移的方式,交通项目变身成为旅游目的地,以及获得美好体验的组成部分。当基建进入“运营时代”,交旅融合成为盘活存量资产,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钥匙”。
科技赋能旅游产品供给
提振消费关键在于优化供给,在旅游领域亦是如此。
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国重器“中国天眼”通过“天体物理实验室”里近30个实验演示项目、8K高清五面屏裸眼剧场、XR大空间渲染全息科技,让游客们沉浸式感受“当一天科学家”的乐趣。
平塘摄影家协会 代传富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放滨海航天发射基地。游客能在这里观看火箭发射,了解航天育种、航天超算。
马蜂窝
重庆依托科技创新,推出实景沉浸式舞台剧《洞见816》,与816小镇联动,游客观演后还可一站式体验军工文化、特色自然生态。
马蜂窝
无论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或是在文化设施和旅游服务场所搭建数字化体验场景,还是加强公共数字文旅资源建设,科技创新正成为优化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驱动力。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等场所建设沉浸式体验空间。
科技已然成为文旅发展新的生产要素,两者融合不仅构建起新的发展业态,也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
今年一季度,中国天眼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游客组成主要以散客居多。其中,接待团队游客1154批次,共计1.27万人次,同比增长28.06%;接待省内外中小学生研学游1126批次,共计5.23万人次,同比增长24.79%。
平塘融媒
平塘融媒
“天眼景区是研学游的热门之地,最近就会有一个1500人的大团过来参观研学,预测整个4月将达到上万人的规模。”平塘问天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市场部经理范大猛接受采访时介绍,
“近期,数字技术、VR/AR技术的应用,以及沉浸式体验等领域受到投资方关注。文旅行业投资呈现明显的‘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特征。”中国旅游协会相关专家介绍。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每周六晚,至少有5万人涌入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人们来这里不只看村超,更是来赴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牛肉火锅、蜡染工坊、非遗展演,全产业链被赛事激活。
今年春节期间榕江接待游客15.12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7亿元。榕江县文旅局副局长蒙宗俊说,“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200亿元。
当体育嵌入乡土肌理,乡村振兴便有了新引擎。“村超”用低门槛赛事聚集流量,以民族文化为差异化内核,重构“体育+文旅+电商”产业链,这种“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文化铸魂”的模式,正在重塑县域经济生态。
眼下,贵州正聚焦比较优势打造文旅新品牌,进一步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旅竞争力,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村BA”将群众体育与民族文化完美融合,带来近千亿流量。黔南州三都县咕噜景区内,“村马”比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赛,为当地周末经济注入了强劲新动力。今年一季度,“村马”比赛,共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人均消费1010元,旅游综合收入11.42亿元。
“现在对旅游的理解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把生活方式变成旅游体验的对象,城市或乡村的美好生活成为重要的旅游体验场景。”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
今年,贵州将重点打造“最美”万峰林马拉松、“最快”遵义马拉松、“最爽”贵阳马拉松、“最凉”六盘水马拉松、“最净”梵净山马拉松、“最秀”荔波马拉松等“六最”马拉松赛事。不断深化“跟着赛事去旅行,奔向公园去运动”,推动体旅融合。
黔西南融媒
“旅游的本质是在非惯常情境下寻找差异化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彭健表示,文化能给游客带来更高级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和意义体验。
从单一观光到多元共生,进入新时代,旅游这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正有力彰显它的民生属性和幸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