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雾气氤氲的喀斯特森林里,我与同事行走于嶙峋怪石与参差林木之间。抬眼望去,岩壁上、树杈间,一簇簇硕大苍翠的植物附着在上面,那舒展的叶片由中心向四围铺展,真真宛如一只只绿意盎然的鸟巢,安然悬挂于陡峭的石壁之上。同事告诉我,这是巢蕨,也叫鸟巢蕨。那么问题来了,巢蕨的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巢蕨生性喜爱附着于树干或岩石悬空而居,反而不喜欢地面肥沃的土壤。它的根柔韧如丝,茎则粗壮如索,顽强地抓紧着栖身之所,从空气的湿润、树皮裂隙的腐殖质里汲取微薄的养分。它们不倚重鲜花与果实,只凭借这些细若尘埃的孢子,乘着风,飘向未知的角落,于石缝间、树皮上,耐心静候着生根发芽的机缘。它那修长而宽阔的叶片亦非寻常摆设,边缘微微卷起,弧度巧妙得宛如一只只敞口朝天的绿色漏斗,将雨水和飘落的枯叶稳稳接住,汇聚至叶心形成的“巢”中。这天然的容器便成了巢蕨私人定制的营养池,默默为它供给着生长所需。在喀斯特地貌这样岩多土瘠、水源易逝的环境里,这不仅是独善其身的生存智慧,更成为涵养一方水土、滋养微小生命的绿洲。
“巢蕨”二字,除了形态上的描摹,更有文化意象上温暖的栖居意味。古代旅人、采药者穿行于山野之间,每每于石壁或古树上瞥见这绿意盈盈的“巢”,心中便不免悄然升腾起一种被自然默默护佑的安慰。它以蕨类古老的沉默方式,在石之绝境为自己、也为其他生命筑起一座座微型丰饶的绿岛,它的魂魄系于接纳了它的存在、它也反哺着的喀斯特群山。
除供观赏外,巢蕨还可以食用和做药。在《本草拾遗》中有它记录为“食用蕨类”,其卷曲未展的嫩叶,古人称为“龙头菜”或“拳头菜”。经过滚水焯烫去除涩味,无论是凉拌的清鲜,还是与腊肉同炒的咸香,都曾是山野人家餐桌上熟悉的味道。现代研究表明,其嫩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黄酮类化合物,为这古老的“山菜”增添了新的健康注脚。
强烈的观赏性让园艺家们将其驯化,让其从幽寂山林走向熙攘人烟。在花圃的阴凉角落或都市高楼阳台的背阴处,常能见它蓬勃生长的身影。它不挑剔,只需些许疏松透气的基质,避开烈日直射,定期给予水分和薄肥,便能以丰盛绿意回馈养育它的人。人工种植的巢蕨,茎叶舒展,绿意盎然,终年不凋,为居室平添一份源于雨林深处的静谧生机。
巢蕨在石壁间构筑的岂止是形似的巢?那是一个生命在艰难处努力扎根、并慷慨庇护周遭的寓言。它低语着一种生存哲学:纵处逼仄,生命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自己的方式,悄然成为世界的支撑,默默为周围的世界注入一份坚韧的绿意。这无声的绿巢,原来亦是无字的生命箴言。
关于巢蕨,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可食用
巢蕨还可以食用和做药。在《本草拾遗》中有它记录为“食用蕨类”,其卷曲未展的嫩叶,古人称为“龙头菜”或“拳头菜”。经过滚水焯烫去除涩味,无论是凉拌的清鲜,还是与腊肉同炒的咸香,都曾是山野人家餐桌上熟悉的味道。
喜爱附着于树干或岩石悬空而居
巢蕨生性喜爱附着于树干或岩石悬空而居,反而不喜欢地面肥沃的土壤。它的根柔韧如丝,茎则粗壮如索,顽强地抓紧着栖身之所,从空气的湿润、树皮裂隙的腐殖质里汲取微薄的养分。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巢蕨之名的由来,正是由于它那如巢般环抱的植株形态。它的叶片排列紧凑,中央凹下,仿若一只精心编织的巢,庇护着萌动的新芽。叶背排列整齐的纹路正是它生命传递的秘密,孢子囊群密密麻麻地匍匐于叶背主脉两侧,如褐色的鳞甲,又似神秘的文字,悄然记载着蕨类植物延续亿万年之久的独特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