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摄影师眼中的贵州】杨安迪:用影像讲述贵州故事

动静原创
1751638800
动静原创

“海龙屯是镌刻在大地上的立体史书,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在这里举办影像文化周,为摄影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灵感源泉。”7月4日,在第三届遵义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上,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安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活动现场,杨安迪站在展出的《家庭记忆》系列照片前,分享着自己的感悟:“童年时,家庭相册中那些泛黄的全家福照片,像时间的切片一样凝固了家族的集体记忆,为我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份对记录的执着与热爱,贯穿了他的摄影生涯。

杨安迪整理展出的摄影照片

杨安迪坚持拍摄那些打动自己、即将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事物,其创作方向涵盖记录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他用镜头捕捉家人、街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以及时代发展中的遗迹和景观,希望若干年后,这些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和思考。

“我的创作是与教学同步进行的,这是艺术教育的特征,艺术教育光靠嘴是不行的,还需要实践。”在记录性摄影方面,杨安迪对贵州这片土地充满情感,特别是与苗族村寨梭嘎乡长达26年的不解之缘。

《家庭记忆》系列照片之一

1995年,他带领学生前往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嘎乡采风,从此开启了一段漫长的记录之旅。他无数次前往梭嘎,用上万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个村寨的沧桑巨变。从石漠化严重的贫瘠土地,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后的崭新风貌;从苗族妇女在石缝间艰难耕作,到孩子们在新学校里朗朗读书,杨安迪的镜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诠释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此次海龙屯影像文化周,让他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汇聚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也如同我镜头下记录的贵州,展现着多元的文化魅力,为摄影人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桥梁 。”

在艺术性摄影方面,杨安迪不断探索创新,他认为摄影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艺术表达的载体。他大胆尝试底片灼烧、底片实物叠加等技法,为影像注入新的生命力与艺术语言。

杨安迪(右)给记者介绍展出的照片

杨安迪指出,摄影除了精湛的技艺,创新突破与思想解放同样关键。他强调说:“无论是哪种题材,若缺乏这些元素,作品就会缺乏时代感,无法反映出创作者对当下的思考。”

作为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艺术形式,摄影是最直观、最接近人类理想表达方式的当代艺术之一。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为摄影人提供了一个解放思想、交流创新理念的平台,让摄影人能够在此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通过这个平台,摄影人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杨安迪认为,海龙屯作为贵州文化的重要名片,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全球的瞩目,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贵州摄影的知名度,更为摄影师们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他期望,海龙屯能够汇聚众多摄影人的智慧与灵感,激励他们深耕贵州,运用镜头捕捉时代的变迁,借助影像讲述贵州的故事,让贵州的摄影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向世界全方位地展示贵州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无限的潜力。

记者:杨婧

设计:刘丽蓉

记者

胡宏涛

编辑

王珺璐

责编

林萌

编排

汤成伟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