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提出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11个“黔系列”产业品牌。如今,“黔货出山”之路走得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动静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
记者:您觉得“黔货出山”2019年有了哪些关键性的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宋宝安: 2019年省委省政府聚焦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发展茶叶、辣椒12个农业特色产业,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 1.3万名专家建立12个特色产业专家团队,贵州大学成立12个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六百名专家和千名博士村长学生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些优质“黔货”在全国逐步形成了规模、品质和品牌优势。“贵州绿茶”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区域地理标志茶产品,“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马铃薯”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此外还有“长顺绿壳蛋鸡”、“乌蒙乌骨鸡”等37个区域性公共品牌。贵州肉牛产业,开发贵州黄牛资源,打造贵州黄牛品牌,提升技术水平,构建以“平台引领、统筹资源、加工提升、外联销售、配套物流”为核心的贵州黄牛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体系,推动黔牛出山。贵州蔬菜产业,利用“天然温室”气候优势,打造“黔甸牌”早菜品牌;利用黔西北高海拔区域“天然凉棚”气候优势,打造威宁“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喜凉蔬菜品牌;造就了“白旗韭黄”、“安顺山药”、“镇宁小黄姜”等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推动农产品进公共机构,通过校农结合提高省内市场占比。
开展农产品“六进”工作,加大体制内各单位后勤系统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采购力度,组建贵州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推动省内186家学生营养餐配送企业与全省500余家重点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展精准对接,推动省内公共机构贵州农产品采购占比达60%以上。我校2019年食堂从贫困户直接釆购农产品就达二千六百万元。
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开拓省外销售渠道。通过“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引导省外大型批发市场、零售餐饮等市场销售主体与贵州农产品生产基地签订长期产销合作采购订单,推进贵阳、六盘水、毕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六个市州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二级供应中心。推动21个省内农产品生产基地列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引进70余家重点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全省涉农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开设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
围绕“一带一路”,贵州是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连接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枢纽,是“一带一路”中西部重要海陆连接线。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在云南河口、越南老街等地设立海外分销中心,在阿联酋迪拜、柬埔寨金边新增2个境外分销中心,目前已建成境外分销中心10个,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市场,今年350吨的六盘水红心猕猴桃订单发往俄罗斯,向东盟国家出口蔬菜、鸡蛋、食用菌等黔货50万吨以上,累计销售白萝卜、白菜、莲花白等贵州农产品16.1亿元人民币。
推动组建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从7月成立至2019年底,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销售1.1万吨农产品到省内外主要农产品交易市场,有力支撑蔬菜等农业产业发展。2019年贵州新增农产品订单320亿元,同比增长8.26%。黔菜网•贵州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建成,设有基地动态、扶贫专区、供应大厅、采购大厅、冷链配送、包装包材、黔城超市、价格行情共8个大功能。每天向上海供应包括大白菜、白萝卜、甘蓝、韭黄、马铃薯等在内的蔬菜22吨,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对口帮扶城市设立贵州绿色农产品旗舰店和展销中心85个,并面向这些城市开展农产品品鉴会或推介会23场。贵州省“黔货出山进军营”在东部战区陆军启动,组织了贵州绿色农产品北京运营中心等20多家农产品企业和300多个优质农特产品参加推介会,现场和东部战区陆军、美团、农业银行福州分行等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贵州和福建两省将组织500家企业,1200多个优质农特产品进入军营超市和市场。
记者:关于“黔货出山”,您在调研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宋宝安:农产品生产效益低、成本高。贵州山地特点,耕地资源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导致人工生产成本高,如蔬菜种植和肉牛养殖,一半以上成本来自人工成本。
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大,物流体系亟待完善。贵州耕地破碎,连片平整的土地少,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大坝158.5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3%。导致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另外,流通设施和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亟待完善,稳定连续供货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贵州农产品生态、优质,但没有优价。贵州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土壤的有机组合,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农产品内品质好,目前品牌打造和宣传推进速度还有待提高,在销售和市场端做得不足,销售渠道不通。
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实力不强。目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不高、运行不规范,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影响了“黔货出山”速度。
记者: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让黔货拥有出山的“高速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宋宝安:跳出贵州看贵州,跳出农业做农业。立足贵州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做好“水文章”,实施品种、品质、品位、品牌“四品”战略,加快推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联动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农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匠心精神,培育贵州高端农产品品牌。继续深入推进“12345”产业链发展推进模式。“1”即建立一个以“省领导领衔”为核心的推进机制,“2”即推动千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双千工程”深度融合,“3”即实现工作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4”即强化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基金支持、人才保障“四位一体”,“5”即按照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充分依靠政策驱动、基金撬动、人才牵动、科技推动、品牌带动、市场拉动、企业启动、组织联动、全链发动,打造黔货出山“高速通道”。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强化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贵州无污染、原生态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迎来了提升市场品牌形象的机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做“品”的文章,紧紧抓住绿色质量建设。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依靠科学技术做保障,形成建设品牌的基础。把贵州农产品绿色、安全、生态的品牌做大做强。
二是拓展“路”的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和路网。围绕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一批冷库,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继续完善交通路网建设,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深挖“销”的渠道,奋力扩大省外和境外市场。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一环,也是黔货出山的关键。要奋力拓宽省外和境外“两个市场”,以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契机,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为重点市场开展一系列对接活动,让贵州成为他们菜篮子工程保供基地。
四是发挥“网”的作用,做好线上线下销售。创新流通模式,拓展网上农产品市场,依托贵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培养专业网络营销人才,继续推动和夯实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通过上述措施,确保黔货产得多、卖得快、品质高、卖价好,以破竹之势走出大山,以泉涌之势走向市场,通江达海,风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