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80年后,为什么他们跨越山海回到贵州?

动静原创
1756466520
动静原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4日至8月29日,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外籍医生后裔及国际友人代表,重返贵州贵阳、晴隆等地,寻访先辈足迹。

图云关:抗战救护的“心脏”

8月2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在贵阳市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举行。后人们再临旧地,重温那段以医济世的岁月。

时任红十字救护总队总队长的林可胜之孙肖恩·莫特利在纪念馆中动情地说:“看到纪念馆内祖父当年在贵州的居住地以及当年他们建立医疗队的资料,令人震撼。这不仅是我们家族的记忆,更是一份需要传承的精神遗产。”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杨固之孙David Iancu如今也在医学领域深耕,他感慨道:“虽然中医和西医不同,但救死扶伤的精神是相通的。这次旅程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初心。”

肖恩·莫特利

截至2025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参观人次已突破37万,这里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和贵州省重要的对外交流平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1939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驻贵阳图云关,这个不起眼的山坡成为全国抗战救护的“心脏”。来自波兰、罗马尼亚、英国等国家的30余位外籍医生,与中国医务人员共同奋战。  

救护总队在图云关驻扎的六年期间(1939年至1945年),创造了惊人的救援成就:实施手术近20万次、骨折复位3.5万余人,住院治疗 200余万人,门诊军民450余万人次,预防接种460余万人次。当时,来自英国、波兰、德国、奥地利等9个国家的37名医疗志愿者被统称为“西班牙大夫”——他们都曾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多为共产党员。

二十四道拐:忙碌的“抗战生命线”

位于晴隆县南郊的二十四道拐,因沿途有24处连续弯道而得名,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据统计,抗战时期约有45万吨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曾经此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外籍医生的后裔及美国友华组织代表来到这里追寻历史的足迹。

这条蜿蜒曲折的公路是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在抗战期间,800辆卡车在这条路上昼夜不停地运送物资。历史数据显示,贵州在抗战期间共征用民工1286万余人次修建公路、机场等设施,民工伤亡达16235人。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陈贞洁之女 Elaine Yuen

“多年来祖母常常向我们讲述这段经历。1942年,她从香港出发,一路穿越日军封锁,跋山涉水抵达贵阳,现在我真正体会到当年的艰难。我的祖母一生抱有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家族,激励着后代。”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陈贞洁之孙 Aaron Wickenheiser说。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员陈贞洁之女Elaine Yuen展示旧照

抗战结束后,援助贵州的医护人员回到自己的国家、家乡,他们珍藏着与抗战有关的照片、资料。当这些记忆碎片拼凑起来,后人才真正地、完整地了解到了这段历史。“这些珍贵的记忆,让我们更加理解先辈的选择与坚守。”Elaine Yuen在展馆内比对母亲与物资车的合影后说。

传承:跨越八十年的医者仁心 

2005年,周寿恺的女儿周菡在整理与研究父亲生平事迹的过程中,于档案资料中发现了一篇由一位抗战救护队员杨锡寿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文章详细记录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图云关工作的艰难岁月与同袍情谊。通过文中线索,周菡多方打听,最终与杨锡寿的女儿杨永楦取得联系,同年,周菡与杨永楦相约贵阳,一同走访父辈曾经奋战过的旧址。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后裔循迹而来。

八十载光阴流逝,但记忆从未褪色。国际援华医疗队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协会代表王安临直言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记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遗产它们展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反对战争的精神力量。

此次重访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当代诠释。八十年过去,当年医疗队员的身影已融入历史长卷,但他们所代表的勇气、奉献与国际合作精神,依然照亮着人类追求和平的道路。

站在图云关上看着太阳升起,顺着纪念碑旁林可胜等医护人员雕塑凝望的方向,城市在晨光中渐渐苏醒,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愉。和平年代的美好如约而至,那些奉献的仁心,永远铭刻在时光深处这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看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和平、合作、奉献的价值永恒。

记者

杨民铭 刘鹏程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余跃

编排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