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岭丰碑•闪光的青春】刘宪玉:参加八次会战的贵州籍抗战老兵

动静原创
1755568920
动静原创

“战场上的事,他怕别人听到会害怕,惨烈的都不说。他是个非常稳重、老实的人,不善言辞。”

8月14日,面对镜头,贵州籍抗战老兵刘宪玉的儿子刘靖仁这样描述父亲。

刘宪玉,1915年8月16日出生于贵州江口县桃映镇,1932年从军,1937年投入全面抗战,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四次长沙会战,亲历了多场正面战场的惨烈战略决战。

将他的征途串联起来,既是日军侵略步步逼近、山河寸寸沦陷,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的生死战线,也是无数国人奋起抵抗,前赴后继,“一寸山河一寸血”筑就的脊梁线。

刘宪玉生前照片(摄于2015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利和 供图)

草鞋大刀 千里赴国难

“‘七七事变’以后,他先是赴上海作战,又转向了南京。”刘靖仁回忆父亲曾经口述的抗战经历,清晰记得父亲的抗战征程始于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重兵集结,狂轰滥炸,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赶到上海,共赴国难,刘宪玉所在的黔籍抗战部队就在其中。

刘靖仁对父亲的作战装备印象尤深:“穿的是草鞋,拿马叶子刀,打不动了,就肉搏战,拿大刀砍。”

穿着草鞋赶路,提着大刀肉搏,刘宪玉就这样在上海打了三个月仗。据他生前口述,这仗打得很辛苦,沿水边修战壕,睡在木板上。日本军队武器装备太好,他所在的部队只能白天休息,晚上游击作战。

这支部队后来撤军到无锡、南京,参与了南京保卫战,后突围经安徽至陕西宝鸡整训,调至黄河边驻防。刘宪玉到晚年还记得,黄河一天涨三次水,他们到黄河边挑水喝。

后来,刘宪玉又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几处都属腹地通衢、咽喉要塞,日军入侵猖獗,火力凶猛。

据刘靖仁回忆,父亲印象最深的是长沙会战。“我父亲在长沙打了四次。”刘靖仁说。

刘宪玉(左)生前与刘靖仁(右)的合影 (摄于2015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利和 供图)

四战长沙 喋血守雄关

1939年9月,日军调集10万兵力,由赣北、鄂南、湘北分兵进犯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面对强敌入侵,湘楚大地上万众齐心,抵御日寇。

位于岳麓山的长沙会战碑上,至今还记录着第一次长沙会战时全民抗击日军的景象:“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用命,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

第一次长沙会战时,刘宪玉在新墙河驻守近3年。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当时刘宪玉在岳阳麻布山一带作战,任务是守铁桥。这一战,刘宪玉所在的部队伤亡惨重,他身上多处负伤。据刘靖仁回忆,“他左脚拇指被炸掉了,子弹打穿了小腿,耳朵后面被日军飞机弹片炸伤,弹片一直到过世都还在。”

刘宪玉伤愈之后,又重新投入了战场,参与第三、第四次长沙会战。

刘靖仁记得第三次长沙会战之中父亲对他说过的战斗细节,“有一次,一个山头打不下来,我父亲和两个战友商量,其中有一人会日语,三个人就换成日军的服装,假装送饭给日本人吃,一进入碉堡,他们扔出手榴弹,炸死十多个日军。”

刘靖仁详细描述了第四次长沙会战时,刘宪玉和战友们从浏阳河上的洪山桥撤军的场景。

“日军打进来,我父亲他们只能从浏阳河游出来,好多人不会水,河水蛮深,他们只能抱着树木、门板游过来,转战到浏阳。”

据《湖南抗日战争史》统计,前三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11万余人,中国军队阵亡、受伤和失踪的将士达93944人。

“和我父亲一起从贵州出来的总共将近两万人,剩下一千多人。”刘靖仁说完,又加上一句:“这是加上后面再补充的人,牺牲以后又补充,最后就剩一千多人。”

刘宪玉左脚拇指在战争中被炸断 (摄于2015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利和 供图)

烽火残照 “最后的军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刘宪玉离开了军队,定居在湖南浏阳的淳口镇永乐村。

战争留下的伤病伴随了他的一生,刘靖仁回忆道:“我父亲做农活不行,只能犁田,插秧那些活他干不了。”

据刘靖仁回忆,他的父亲虽然缺了左脚大拇指,干活略显笨拙,但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没有两样。老人九十岁以前,每天都要喝一斤白酒。“九十岁以后我管着他,一次只能拿一次性杯子喝一杯了。”刘靖仁笑着说。

刘宪玉在65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回过贵州江口县一趟。到了晚年,他仍在牵挂故土,希望儿子能回到江口修缮整理他父亲的坟茔,但因历时太久,刘靖仁不知道具体方位,至今仍未成行。

2016年1月20日,刘宪玉在家中去世,享年100岁。老人先是葬在浏阳市,后于2018年移葬至长沙唐人万寿园抗战主题园。

刘靖仁展示父亲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唐人万寿园抗战主题园坐落在长沙北郊。

墓园苍松翠柏,青山环护,主碑上镌刻“抗战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字,环壁上写着“抗战老兵‘最后的军营’”,刘宪玉与妻子的合葬墓就安放其中。

从十七岁参军离乡的贵州少年草鞋兵,到埋骨湖南的百岁老兵,刘宪玉把年轻的岁月献给了抗击侵略的战场,征程跨越华东、华中,一路东奔西走,抛洒热血,保家卫国,最终长眠于湘楚大地。

8月的长沙骄阳似火,湘东泽渚遍布,沅湘之间,河川络绎纵横,在探访刘宪玉故居的路上,处处可见青青稻田,风吹稻浪连天。

很难想象,八十年前,这里曾经是被鲜血寸寸浸染的战场。

今日的长沙,湘江两岸车流如织,高楼大厦耸入天际;青山不再是浴血搏杀的战场,而是游客寻访的风景名胜,川流也不再是阻敌死守的险关,而是船只往来的通衢水道。 

岳麓山以及周围仍保留着大量战争遗迹以及纪念建筑,天心阁古城墙边竖立着三座“崇烈”建筑,纪念长沙会战中牺牲的将士——

国难当头之际,正是他们挺身而出,以血肉筑起防线,才换来今日的山河无恙,阡陌安宁。


记者:林萌 吴雷

通讯员:赵梦 林思睿

实习生:刘沂瓒

记者

吴雷

编辑

吴雷

责编

林萌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