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最美科技工作者丨马超:西北“农匠”走遍贵州山水,助力农民丰收、乡村振兴

动静原创百姓就业
171662436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园艺研究所里,有一位叫马超的研究员,他从家乡甘肃来到了贵州,一待就是17年。这些年,他始终扎根贵州,以农田为家,用科技成果引领着产业的发展。

走进清镇市芦荻哨村的蔬菜基地,一片片翠绿映入眼帘,每一列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类型的蔬菜和药材,十多年的时间,负责人龙超华见证了这片基地的变化。

清镇市芦荻哨村蔬菜基地负责人龙超华:原来基地种的都是一些大众产品,像白菜、莲花白之类的,没有这么精细。马超带来的蔬菜品种,比较抗病虫灾害,我们选育出来后,在他的带动下,一直都在用。

正与龙超华商讨着叶苗变化的人,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研究员马超,正是因为他的出现,让蔬菜基地重新焕发了光彩。

清镇市芦荻哨村蔬菜基地负责人龙超华:我们食药同用的蔬菜现在有几十个品种,都是即食药材,产量特别高,一年的产量大概在2万吨左右,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其它产品很难有的。这些都是马超教我们的,包括种子也是他们引进的。

17年来,马超一直在生态蔬菜领域默默耕耘着,助力了许多像龙超华这样的农人完成蔬菜的增效增收。说起马超为何会与土地、与蔬菜结缘,就不得不提到他孩童时期的经历。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我老家是甘肃农村的,蔬菜是我们老百姓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对大家来说很重要,而蔬菜相对其它农作物来说种植要复杂一点,我选这个专业就是希望我比农民伯伯懂得更多一点,能把他们不懂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2007年,马超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入职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当时有外商来采购生态有机蔬菜,但我们贵州市场却找不出一片高品质的有机蔬菜。

贵州的山地生态环境优越,却没有高品质的生态有机蔬菜,面对这一窘境,马超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从品种选择、化学农药和化肥替代、有机蔬菜生产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开始着手,边摸索边攻关边推广。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因为当时贵州省没有可以参考的样板,我就只能每天上网查阅,反复尝试,期待能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贵州的方式。

各种方法反复地试,实验不停地做,为了配置出最优化的方案,马超对待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丝不苟。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我们的蔬菜生产需要肥料,怎么样找到利用效率最高的肥料,实现减肥增效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没达到自己的期望会特别沮丧,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一个想法可能要做十次实验,反复的验证才能达到效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班甜甜:在科研上我觉得马超是一个很专业,很严谨的人。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小细节我没有把控到,他会指出来,为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经历了长达八年的研究,马超团队创新集成了以品种筛选、壮苗培育、土壤培肥和病害综合防控为核心的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入选了贵州省主推农业技术,助推认证有机蔬菜产品36个,促进了贵州高山有机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超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他的执着和奉献。这样的工作劲头,也伴随着他不断解锁着一个又一个的新任务。

在马超的办公桌上,可以看到如小山般的工作笔记本,每一页,都实实在在记录着他的各项工作,记录时间可追溯到2007年他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每一本笔记马超都视如珍宝。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业取得的结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农民提出的问题我都会记在笔记本上。我经常会把笔记本拿出来看一看,复盘一下有没有遗漏哪些工作和没做完的试验,做些归纳,总结,再规划下一年的工作。

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马超与贵州的另外一个故事,2019年,他接到了新的任务,那一年,他赶往威宁县,找寻适合当地的蔬菜机械化栽培技术。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蔬菜是需要劳动力比较多的产业,会达到30%~60%的投入水平,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机械化。我们就因地制宜调试适合的机械,使农业参数跟机器配套,针对特定的农机研究栽培技术。

帮助威宁县提升蔬菜科技水平后,2022年起,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马超又陆续在平坝区、清镇市等地开展山地叶菜栽培机械化技术集成及复合生态种植模式研究与示范。在生态贵州的蔬菜现代化道路上,他一直在勇攀高峰。

清镇市站街镇垚旺合作社蔬菜基地技术专家郭荣宽:和马老师合作已经15年了,我觉得他技术好,脾气也比较温和。清镇这个项目的落地实施到技术服务再到规范性的技术指导上,他走到哪个地方都能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走进老百姓的家里和心里。大家都非常认可他这个人,觉得他是非常好的一个良师。

蔬菜基地里,除了一株株嫩绿的小白菜外,还有乡亲们劳作的身影,一捆捆红绳都显现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技术,马超手把手地带领着当地村民走出了一条依靠现代种植技术之路,不仅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带去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少乡亲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

当地村民:在这里工作都是一个村的,有说有笑的,也方便照顾孩子,还自由,一个月能挣几千块,我们很开心。

17年的时间,马超主持了10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获发明专利4项、贵州省地方标准4项,科技成果转化面积32万亩,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各1项。类似的奖项还有太多,看着这些荣誉,他感触颇多,也更加重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获得的科技成果服务三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马超: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就要热爱这个行业。看到那些通过我们技术推广以及技术服务种植的企业、合作社、农民有丰收,产量有增加,产品质量有提高,我心里就特别开心,我们做的事发挥了它的作用,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希望为乡村振兴尽到一份的责任和力量。

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来贵州十余载,马超走过了贵州的千山万水,也走进了农民的田间地头,他深入基层,在贵州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是当之无愧的农业科技领域的杰出代表。

记者

罗华夏 丁宇菲

编辑

黎肖肖

责编

王迪

编审

庞建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