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革命文化宣传家周逸群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66595820
积分商场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革命文化宣传家周逸群

熟悉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们都知道,周逸群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优秀的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活动家”。本文拟从文化角度,着重介绍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的周逸群。

周逸群,学名立风,祖籍湖北蒲圻,1896年6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大公馆路一个比较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幼年失去父母,靠亲友抚养长大,族叔周自炳是他的启蒙老师。1906年,周自炳在铜仁创办城南小学,周逸群得以进入新式学校学习。他刻苦用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周自炳的影响下,周逸群接触了一些近代新书,尤其爱读介绍中外历代进步人物的书籍。

1914年,周逸群到省城贵阳,在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十期学习。在尔后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他认真刻苦,爱读中外史书,特别勤于钻研中国历史。入学第一学期,他的习作论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推选为全校优秀文章,刊登在校刊《南明杂志》上。

1918年春天,周逸群中学毕业回到故乡铜仁,在铜仁教育会任会计。1919年3月,周逸群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李侠公等人结伴赴日本留学。周逸群先入东亚预备学校学习,一年后考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留学日本期间,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帝国主义同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相勾结,日益造成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导致海外学子不能安定的学习生活。云南、贵州、四川省的留学生的境遇更加困难,三省军阀政府对公费生应汇寄的学款扣留,甚至拖延不寄,自费生也因汇兑阻滞,同样困难。于是三省学生集会讨论了这个迫切的生存问题。在集会上,周逸群认为:问题的中心是大小军阀忙于争夺地盘的混战,不顾学生死活所造成的。他主张留学生团结起来,组织力量向中国驻日公使馆做斗争。同时,要争得留日学生总会的声援。集会后,周逸群作为学生总代表,率领其他学生代表前往公使馆,经过一系列的严正交涉和艰苦斗争,终于为三省留日学生解决了问题。

周逸群留日期间通过日文译本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经典著作,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家信中告诉亲人,人类历史上已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喜讯。并且还说,要想达到我国人民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彻底粉碎资产阶级体系,建立坚强的无产阶级体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尔后,周逸群又在日本主动订阅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进一步钻研马列主义,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1923年10月,周逸群与李侠公等一同回国,在上海求记者之职无着。周逸群遂萌发了“我们来办个报吧”的想法。他和李侠公商量说:“办不起大报,办个以贵州为对象的小报吧!贵州是一国的缩影,说贵州很自然会谈到全中国嘛!”他又说:“我们应该面对青年,就取名叫《贵州青年》吧!”打定主意后,他们积极筹措经费,周逸群向家里要了五百元,又从其他方面弄到一些钱。有了经费保障后,他们又请来几个留日同学做编辑。经过充分讨论,报社决定由周逸群、李侠公执笔撰写《贵州青年社发行旬刊·宣言》的发刊词。宣言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对于政治,主张:一、促进真实的民主政治实现;二、唤起民众底阶级的自觉,以与权力阶级对抗;三、不持狭隘的地方主义,于解决贵州问题时,并企图解决国家问题。

社会方面,主张:一、打破一切虚伪的不平等的制度;二、唤起青年向上的精神,使之自拔于黑暗社会;三、促进“互助”“团结”的美德,以训练团结生活。

文化方面,主张:一、积极灌输新思潮,以唤起青年的知识欲;二、改造因袭的人生观,使一般人得着“人的生活”;三、铲除一切占据思想界底旧权威黑暗势力;四、促醒教育根本的注意点……

这篇《宣言》,反映了周逸群已经具有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贵州青年》从创刊起,就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关怀支持。当时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主编萧楚女,就在《中国青年》杂志第三十六期上撰文,对周逸群发表在《贵州青年》上的文章及《贵州青年》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使得周逸群和编辑部全体同志受到很大的鼓舞,增强了办好《贵州青年》的使命感及责任心。在办《贵州青年》期间,周逸群写了为数不少的论文,如《贵州问题的先决条件问题》《精神附北与实质附北》《贵州青年对贵州政治应有主张》《三民主义与贵州》《军人的头脑》等。这些文章在社会上,尤其在贵州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西南政局亦有一定影响,促使黔军进步官兵掀起倒袁(祖铭)运动并参加了北伐。同时,这些文章也启发了广大进步青年的思想。有的文章还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扬。

1924年,周逸群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宣传工作和青年运动。同年8月,周逸群受黄埔军校邀请,奔赴大革命策源地广州。10月,他进入黄埔军校辎重队学习,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宣传干事。在学习军事的同时,他与周恩来等同志密切合作,进行党的宣传和青年运动的组织工作。年底,周逸群与蒋先云、李劳工等共产党员为把青年军人中的进步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成立了“火星社”。它是黄埔军校成立初期党的秘密团体,是效法列宁创办的《火星报》而定名的。1925年初,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支部进行改选,周逸群当选为特别支部第二届执行委员。

1925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埔军校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逸群任主席。后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发展成为拥有二万多成员的组织。周逸群在黄埔军校毕业后,按照党的指示,留军校继续领导这一组织。在他和其他同志的领导下,这一组织迅速扩大到全国,成为相当有影响力的军人革命团体。

周逸群在领导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期间,制定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章》,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他还密切配合党的任务,亲自撰写了许多重要文章。其中的《说栖牲》《外祸与内扰》《总理逝世后之中国青年军人运动》等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赞扬了为革命牺牲的先烈,打击了包括国民党右派分子在内的种种敌人,受到进步青年军人的欢迎。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自成立起,就同国民党右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敌人对周逸群恨之入骨,遂对该会搞破坏,并对周逸群实行暗杀活动。在暗杀阴谋不能得逞之后,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后,借口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学会的斗争有违“亲爱、精诚”校训,下令解散了这两个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于1926年4月10日发表宣言宣布解散。周逸群进入黄埔军校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处工作,任宣传科科长职。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师北伐。周逸群同志遵照中共两广区委指示,成立了北伐左翼宣传队,并担任队长。同年9月,周逸群又奉命到湖南常德国民革命第九军第一师贺龙同志队伍中任党代表和师政治部主任。自此以后,周逸群与贺龙同志并肩战斗、通力合作,加强对这支部队的改造,加强部队中党组织的活动和教育宣传工作。他们还在部队中选拔培训连以上干部两千多人,建立了部队政工机构,配备了各级政工人员。在周逸群与贺龙的共同努力下,在较短时间内,把这支队伍建成了一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得力部队,发展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周逸群任军政治部主任。1927年,这支部队在贺龙、周逸群的领导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是起义部队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南昌起义后,贺龙、周逸群部又在朱德同志领导下,参加了会昌战役,歼灭了敌军钱大钧部。后来,他们又率部攻克潮州、汕头等地。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贺龙、周逸群赴湘鄂边,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周逸群指挥部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运用游击战术,多次粉碎了白军的进攻,曾创建和领导了洪湖赤卫队,建立了著名的洪湖苏区。1931年5月,周逸群率部由洞庭湖特区突围返回江北,行军到岳阳县贾家凉亭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性,年仅三十五岁。

周逸群同志一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同时,除了军事方面外,他在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上,也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其功绩值得后人铭记。

参考文献:

1、唐承德:《周逸群同志革命的一生》,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1980年。

2、李侠公:《忆青年时代的周逸群同志》,载《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1983年。

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编辑

王青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