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中德哲学对话丨“学而时习之”正是东西方交汇之处

动静原创视听产品部
1753271856
7月23日,“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暨2025避暑季研修活动在贵州贵阳孔学堂启幕。动静新闻·多彩贵州网摘录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网友。
动静原创

哲学是怎样诞生的?

7月23日,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教授Michael Spieker在“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开幕式上表示,在我们已经历的生命中,必定存在某种不完美,从而激发了我们去学习生活的需要。哲学正是在这种需要中诞生的。 

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教授Michael Spieker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早期的哲学思考中,特别关注哲学需求的来源。自我意识的觉醒中,个体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并不简单地融入其客观世界。根据黑格尔的观点,个体与自然、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然与世界正是个体存在的时间、地点与方式,个体根本无法置身其外。

这种对立显然带来了痛苦、苦难与不安。哲学必须成为所谓的“辩证法”。它具有和解的作用,因为它将对立的事物带回共同的基础。哲学作为一种“认知中的自由生活形式”,实现了这种和解。它不处理这个或那个具体问题,也不是“针对个别形式、个别规定性”,而是“在绝对抽象中把握规定性”。

Michael Spieker认为,正如“豁然开朗”的顿悟会立刻改变我们、给予我们清晰感、并让我们继续投入工作一样,这种认知具有实践效果,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实践。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对“理论”(theoria)的定义;他将理论视为最高形式的实践,因为它是最具内在性的活动,因为它完全专注于自身,而非外在的、对立的对象。“无混浊、纯粹透明的以太,就是认知,它自身中蕴含着无限的形态。”

Michael Spieker认为,今年“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也承载着这种无限塑形能力的存在,它消解并超越了我们个体人格的限制。

“我们的交流力量并未终结,因为我们仍被一种需求所驱动。”Michael Spieker说,孔子以最美好的方式表达了这种需求——而这似乎正是东西方交汇之处。Michael Spieker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作为其主旨发言的结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记者:袁小娟 李思瑾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李佳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