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地创新“合约食堂+”模式,有效治理滥办酒席,推进乡风文明。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建立的“合约食堂”,将全村红白事集中管理,从食材采购到酒席流程均按照合约制度进行。今年以来,村里仅办酒2场。该村还积极探索创新“合约食堂+”治理模式,根据需要将“合约食堂”变成村民民主议事的“阵地”以及宣传党政方针的“文化客厅”。
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兆桂介绍,“合约食堂”建成以来,全村累计减少酒席300余场次,为村民节约开支保守估计超600万元。通过“合约食堂”开展各类村民议事活动40余场次,约定“禁渔”、“限炮”、环境整治等事项13个并纳入村规民约,调解矛盾纠纷20余个。
合约食堂内还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区,代销功夫菊、米酒等当地农特产品,给群众带来年均直接经济收入120余万元。当地还依托侗族文化和乡村风貌,利用“合约食堂”空闲期,将其改造成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乡村农家乐外包经营,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防止了资源闲置浪费,年接待人数超5000人。
在遵义市桐梓县马鬃苗族乡龙台村,占地1700平方米的“合约食堂”各类餐具、厨具一应俱全。除了办理酒席外,“合约食堂”还面向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有效解决全乡15家乡村旅馆无法提供餐食的难题。如今,“合约食堂”不仅仅是村民聚餐的地方,更是该村民族团结和文明新风的象征。
村干部钟兴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喜事都在“合约食堂”集中操办,既增加了村集体的凝聚力,遏制了奢靡攀比风气,还有效提升了农村乡风文明,一举多得。
来源:黔东南融媒 聂蕾 吴义环 吴鹏程 天柱融媒 杨庆松 遵义台 桐梓融媒 陈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