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动静快评丨避暑客变“播种人”:用粉笔与画笔播撒希望

动静原创
1754656560
动静原创

“解放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是76岁的刘晓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退休教授,连续13年在贵州桐梓开展公益教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刘爷爷”。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次偶然:13年前,刘爷爷来到贵州桐梓避暑,听到邻居家孩子读英语发音不准,便主动上前辅导。这一教,就再也停不下来。他在农家院坝里支起黑板,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从小学教到初中。

村民感激他,想表达点心意,他连一颗小菜都不肯收;但面对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却从不拒绝。他说,“这么多的积累,这么多教学经验,如果把它火化了划不来。只要孩子们想学,就得认真干下去。”

如今,刘爷爷的学生已有60多人。刘爷爷用自己的退休金为孩子们购买教材,却格外珍惜教学用具。看着粉笔,他常说:“都是家长凑钱买的,要省着用。”这份节俭与无私,令人动容。他的这份认真,甚至吸引了同来避暑的老师搬着小板凳旁听,只为“学经验回去更好地教学生”。

这份坚守已结出硕果。当年他在这里教的第一个学生,如今已从山东大学毕业,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将知识的火种继续传递。

刘爷爷的视频传开后,感动了无数网友。评论区里,爱心涌动:重庆网友说:“可以给我一个避暑的地方吗?我来教数学!”

湖南的网友说:“我教语文,特别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我有非常简单有效的方法。”

贵州网友随即回复“播州欢迎你,老家房子随便住。”“赤水欢迎你,老家小别墅给您住,特别宽可以教好多娃娃”。

更可喜的是,刘爷爷的精神在黔北大地有了新的传承。在桐梓县羊蹬镇,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们避暑之余,以艺术为犁,深耕乡村振兴的田野。他们与村民共同成立“羊磴艺术合作社”,打造乡村艺术空间,培养“素人艺术家”,甚至举办拍卖会,让艺术的种子在乡土生根发芽。

当城市退休教师将毕生所学倾注于农家院坝,当艺术家把美育的种子深埋进乡土,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坚实而充满活力的根基。这些行走在田埂上的“播种者”,正用专业与热忱,浇灌着乡土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种子——这种子,是知识,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记者

颜烨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何天洋

编排

李佳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