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村超”球场外,他们重新开赛

动静原创
1753619164
动静原创

当“村超”回归的哨声带着温度穿越绿茵场,点燃球员奔跑的热血与看台沸腾的呐喊。球场外,街道上的烟火气也与人流一道复苏,街边的小店正在尽力洗去洪水的印记,属于他们的“比赛”,也重新开始了。

这是距离“村超”球场最近的商业街,锅气蒸腾,伴随人声鼎沸,和球场内的激情共同构成“村超”的火热。

这些街边小店,在上个月的特大洪水中全军覆没,就在一天前,很多店面都还在重新装修。

7月25日的街道商铺

来自吉林的95后姑娘张爽,年初在榕江开了这家旅拍店,正盼着随着夏天的到来,小店的生意能和“村超”一样火热。

“好心痛啊!就感觉原本所有事情已经步入正轨了,这个时候我应该开始赚钱了、在家里数钱才对,然后突然间要从头来过。”很爱笑的张爽也不禁叹了口气。

有上百件饰品衣服要清理陈列,张爽顾不上悲伤,甚至顾不上吃饭——一心只想赶紧开张。

交谈中张爽说起她小店的第一位客户——一位来自广西的86岁奶奶,穿着侗族服饰和女儿一起,去球场里拍摄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写真,把快乐定格。

“这就是我想做的,我当初就是因为贵州的魅力留下来的,也希望别人能感受到。既然‘村超’恢复了,我们就一起拿最好的状态迎接过来的人,跟大家说我们没有放弃。”张爽说。

和张爽的旅拍店一墙之隔的餐饮店则是今年五一才刚开业。

老板潘长林在别处的宵夜生意不景气,也是看中“村超”的吸金能力,转让了原来的店铺,借钱盘下了这家店。

“之前开店借的钱不是没还完,都还没开始还。”潘长林靠着厨艺从早年间在菜市场卖烤鸭,一路打拼到盘下自己的饭店,所有积蓄都投在店里了。

“我出来以后就没找家里拿过钱。水灾的时候老爸打电话给我,说损失那么大,你来家拿点钱吧,我就拿了1万块钱。”潘长林说,资金的压力让他不得不短期内又再找朋友开一次口,“好多朋友也是爽快给我了,我说暂时没有钱还给你们嘞,他们说没关系,先弄起来。”

借着这次重启之机,他在新做的招牌上加上了新菜。

“以前只卖粉,现在把各种饭都加上。”用潘长林的话讲,就是哪种客人都不放过,能赚钱的都干。

店面还在装修,很多店主先在门口支起小摊,开张最要紧。

街上的秩序就在大家的忙碌中快速重建,里面填满了每个人的坚韧与坚强。

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赚回这次的损失?有人算了,有人不敢算;有人乐观,有人保守。

但他们相同的选择,都是向前走。对此,街头小炒店的杨阿姐回答:“除了受灾那两天没饭吃叫做难,现在又算什么难?人没事,就没事。”

杨明珍是榕江本地人,她的店已经开了十几年,平时家里不开火,都在店里吃。“家里啥吃的都没有,当时救援队给我们一包面,眼泪就掉下来了。”杨明珍回忆。她的小店是这条街最早恢复营业的。

“当时是丹寨县的救援队负责我们门口,我就先去帮他们清理街道,外面清理好了里面搞就快一点,是不是?任何事情不能光等别人,要靠你自己。”杨明珍说,“我小孩今年高考,本来都存好了学费,遇到这种事没办法先拿来装修了。希望这一个来月经营下来够小孩上学的,不行我再去贷款。总有办法。”

杨明珍指望的“这一个来月”,就是“村超”决赛月。大家都相信,“村超”重启,既是精神旗帜,还将迅速带回被洪灾耽误的暑期旺季。

周边百来家门店,大多选择了坚持。零星转让的几家,也很快有新朋友加入。做新茶饮的聂峰就是其中一位。

申请到和“村超”品牌联名后,聂峰计划投资200万,在球场门口一口气开三家店铺。

“这叫密集战法,让消费者在这里、那里、前面再走几步,哎又有一家,形成一个品牌印象,我们和‘村超’联名,就是想做品牌。”聂峰说,“目前经济形势下我真的算是胆大了,还是因为对这个超级IP有信心,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在这里看到贵州茶,然后再走出去。”

据测算,7月26日“村超”赛事重启当天,榕江接待游客超过18万人次,实现单日旅游综合收入1.88亿元,人均消费1035元。

球场上的激情呐喊与团结拼搏,再次点燃榕江人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追求。“村超”,是乐子,是路子,也是日子。随着小店的流水又开始进账,店老板们也准备好,“再比一场”。

记者

卓越 邢宇清

编辑

王珺璐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