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回首李加佑在铜仁学院档案馆工作的这十余年,其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充实。他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岁月,奉献给了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档案事业。从人事档案的细致梳理,到担任副馆长后统筹文书、教学、学生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再到响应学校党委号召,有幸投身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督导一线,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责任与担当,始终以热忱的初心践行着一名档案工作者的忠诚与奉献。
扎根兰台,筑牢人事档案管理根基
李加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初入学校党委组织部(档案综合科),负责具体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的情景。那时他便坚信:“人事档案是组织审阅个人历史的重要凭证,更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这项工作,要求极高的精准度与保密性。在那些与一卷卷档案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他沉心静气,一丝不苟。从档案的接收、鉴别、整理、归档,到日常的保管、转递、统计,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力求零差错。
他深知,档案工作不仅是“保管”,更是“服务”。面对前来查阅档案的同事们,他始终要求自己耐心细致,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尽其所能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认真按照上级组织要求及时推进学校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同时,他也积极思考和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探索更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希望能为学校的人事管理、人才评价和干部选拔工作提供更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撑。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更让其深刻体会到档案作为“历史底稿”和“人生印记”的厚重价值,为其后续工作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挑重担,统筹推进综合档案体系建设
后来,李加佑被任命为档案馆副馆长。岗位的变化,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和视野的拓宽。他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人事档案,开始分管学校的综合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和学生档案。这三大类档案,是学校运行、发展与育人的核心记录,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显著增加。
面对新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他深入调研各类档案的特点与管理现状,系统梳理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对于综合文书档案,他着力于规范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确保学校重大决策、重要活动、核心文件应收尽收、妥善保管,使之成为学校发展历史的权威见证。对于教学档案,他重点关注其与教学评估、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的关联性,推动教学档案的标准化管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学生档案,他则特别强调其完整性与安全性,从入学登记到毕业派遣,确保每一份档案都记录清晰、转递及时,守护好学生的“第一张社会名片”。他常常告诫自己:“档案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充满活力的信息资源。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它‘活’起来,发挥应有的价值。”
投身火线,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践行使命
如果说档案工作是在幕后为历史存真,那么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督导工作,于李加佑而言,则是走到了时代的前台,直接参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根据铜仁市委和学校党委的统一安排,他有幸被抽调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先后参加了全市的脱贫攻坚督导和乡村振兴督导工作。
这对他而言,是一次角色的重大转变。从相对静谧的档案馆,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基层一线,他必须迅速调整状态。他将档案工作培养出的严谨、细致、求实精神带到了新的岗位。在督导工作中,他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真实情况。他认真查阅扶贫项目资料、核对政策落实台账、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就像平时审核档案一样,仔细甄别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性与真实性。
他努力让自己不仅是一名“监督员”,更是一名“服务员”和“联络员”。他积极帮助基层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也尝试利用其高校工作背景,为当地引入教育、科技资源,助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训。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他和督导组的同事们一起,顶风雨、冒酷暑,昼夜兼程,只为确保各项脱贫措施能落地见效,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转入乡村振兴督导后,他们继续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开展督导,为推动沿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倾注心血。
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洗礼。他深切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也见证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感人精神。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更让其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欣慰地发现,在档案工作中培养的系统思维和务实作风,能够成功地运用于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使其实现了个人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感悟与展望: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回顾这十余年的工作历程,从档案馆内的默默耕耘,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奋战拼搏,李加佑的经历可谓丰富而独特。他深切体会到,档案工作的经历培养了他的耐心、细致和历史责任感,而基层督导的实践则锤炼了他的群众工作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宏观视野。
无论身在何处,岗位如何变化,他“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在档案馆的工作,让他懂得珍视历史、尊重记录;在沿河的实践,则让他更真切地理解了这些档案背后所承载的奋斗与梦想。展望未来,他希望能将在一线工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切感悟,带回并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探索高校档案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更生动地记录好、留存好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实践历程。
他深知,他的经历,只是铜仁学院广大教职工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是在熟悉的专业领域深耕不辍,还是响应号召奔赴新的战场,只要心怀责任、勇于担当,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愿始终做兰台精神的坚守者,做时代浪潮的同行者。
(来源: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