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二十载光阴在镜头中流转,一档民生栏目便不再是简单的新闻编年史,而升华为镌刻在时代肌理上的精神图谱。《百姓关注》作为贵州大地的法治之眼与民生之镜,自2005年启程以来,始终以新闻人的赤诚丈量着这片土地的脉搏。2025年,该栏目迎来20周年台庆,推出了“念廿不忘·关注如初”系列特别节目,回顾了2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展示了栏目在记录时代变迁、守护百姓心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在其中,我们既看见榕江月亮山褶皱里的命运史诗,触摸到贵阳轨道交通穿城而过的时代心跳,更在无数个“小焕瑜”含泪的微笑里,读懂了何为媒体人的生命刻度。
这卷二十年的民间长轴,既铺陈着普法进程中的法治星火,也沉淀着城市化浪潮里的集体乡愁。
一、苦难显微镜:疼痛中显影的生命晶体
镜头对准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穿越苦难的光束。那位每日辗转四份工位的母亲,在医疗费筑起的高墙前化身现代西西弗斯,将每个铜板都磨成叩击命运之门的响箭;截肢少女在轮椅与假肢间重建人生坐标系,母亲的泪光里折射出比骨科钛合金更坚韧的亲情合金。这些影像如同加缪笔下的《鼠疫》,在绝望深处掘出希望之泉——当摄像机成为第三只守望的眼睛,苦难便不再是消费同情的景观,而是淬炼人性的熔炉。
《百姓关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凝视距离:既不用悲情滤镜涂抹现实,也不以救世主姿态干预命运。正如十二年前车祸现场那截永远定格的刹车痕,摄像机只是忠实地记录着生命如何在创伤处重新分蘖,如同被雷击的古柏在焦痕处萌发新芽。
伏尔泰说“舆论是社会良知的声音”,《百姓关注》用二十年光阴将这句话锻造成行动的指南。从农民工爬墙穿洞登上绿皮火车的暗访,到果篮掺假乱象的揭露;从保健品围猎老人的卧底追踪,到赫章核桃“狸猫换太子”的现场直击——每个调查报道都是对社会痛点的精准解剖。记者们如同持灯的守夜人,在石板物流市场黑加油车的爆炸阴影下,在堆满保健品的老人卧室里,用镜头挑破利益链的脓疮。
零度调查组的成立,标志着舆论监督的迭代升级。《问秤》系列报道中,公平秤失衡的背后是市场诚信体系的倾斜;《被捆绑的消费》跨省追踪青蟹交易链,让“秤头虽小,诚信为大”从口号落地为行业标准。这种建设性监督正如手术刀般精准:既切除病块,又缝合制度漏洞。当《零度观察》将聚光灯投向农药废弃物、手机消费陷阱甚至被交易的婚姻时,媒体已不仅是记录者,更成为社会治理的协同者。
二、时代切片术:民间记忆的考古地层
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时代,当复兴号列车穿越喀斯特峰丛,车窗外掠过的不仅是地理景观的更迭,更是二十载光阴雕刻的文明年轮。《百姓关注》的镜头如同地质勘探者的钻头,穿透时光岩层,在黔贵大地的褶皱间提取出独特的“发展岩芯”。当镜头掠过村村通公路蜿蜒的等高线,扫过易地搬迁社区崭新的门牌号,捕捉到留守儿童透过手机屏幕触摸父母掌纹的瞬间,我们便读懂了现代化进程中最隐秘的情感方程式。那些被收录进来的春运摩托车大军、返乡创业青年、非遗传承作坊,共同构成了贵州大地的精神等高线。
二十年观测刻度上,《百姓关注》构建了独特的“贵州坐标系”:横轴是西电东送的高压塔与杭瑞高速的里程桩,纵轴是海龙屯土司遗址的残垣与“中国天眼”的抛物面。在这个立体坐标系中,每个普通人的命运轨迹都在书写发展的矢量,每次快门声都在为时代结绳记事。当栏目标志性的片头音乐再次响起,我们突然读懂:所谓“贵州速度”,不过是无数凡人微光在时空褶皱里的相对论,是古老土地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定力的平衡术。
《群众身边》直击民生痛点 守护群众利益
在《念廿不忘·关注如初》的影像博物馆里,每个新闻切片都在发酵成文明化石:农民工摩托大军后视镜里的冰凌,凝固着2012年凝冻灾害的集体记忆;非遗传承人的刻刀在银饰上凿出的火星,与大数据产业园的电子流形成了跨维度的对话。当媒体人的话筒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人民法庭的声波桥梁,当建设者的安全帽反光点亮留守儿童的眼睛,我们目睹了法治精神如何如地热般渗透岩层,见证着媒体良知怎样在流量狂欢中坚守价值基线。
三、舆论监督的进化论:从喉舌到共生器官
当《零度观察》记者卧底外卖后厨,揭开光鲜包装下的蟑螂与油污,他们延续的不仅是2005年新路口初代记者的初心,更完成了舆论监督的基因进化。从爬火车暗访农民工生存状态,到跨省追踪青蟹产业链;从曝光黑心作坊到推动《贵州省地方标准》制定,监督报道已从“发现问题”的初级阶段,跃升为“推动系统治理”的生态构建。
《零度调查 | 被“捆绑”的青蟹》节目片段
融媒体时代的《百姓关注》展现出惊人的形态适应性:短视频拆解复杂调查、直播追踪事件进展、矩阵传播形成舆论合力。在农药废弃物中毒事件报道中,多科室联动的“新闻特战队”模式,让真相的拼图在72小时内完整浮现。这种进化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预言——当摄像机变成手机、无人机、执法记录仪,监督的维度便从平面走向立体。
当快餐式新闻在流量泡沫中速朽,《百姓关注》却以愚公移山般的定力,将舆论监督铸成一把不老的刻刀:剖开果篮里的虚伪包装,剜除保健品骗局的毒瘤,斩断流动加油车的引信,更在青蟹绑绳与鬼秤砝码间雕刻出诚信的准星。每一期报道都是对社会契约的庄严校对,每一次追问都在为公平正义校准坐标。
二十年,足够让稚嫩的话筒长出年轮,让新闻理想在现实土壤中盘根错节。这不是简单的栏目存续,而是一场媒体与人民的共生进化——百姓的困顿托起记者的使命感,记者的坚守照亮百姓的期待值。那些被改写命运的母亲、重获尊严的老人、松绑青蟹的秤杆,都在证明:真正的舆论监督从不是冰冷的曝光,而是带着体温的守望,是用新闻专业主义浇筑的文明方舟。
四、结语
《念廿不忘·关注如初》以二十年为景深,在时代的胶片上显影出一档民生栏目的精神光谱。它不仅是贵州大地的社会心电图,更是一曲献给公民社会的散文诗——那些被镜头抚摸过的泪水与笑容,被话筒放大的呐喊与低语,最终都沉淀为文明进程的钙质。
此刻回望,几百期重磅报道如同几百块文明阶石,铺就了从“揭疮疤”到“开药方”、从“围观者”到“建设者”的进阶之路。当《零度观察》的镜头继续扫描社会的暗角,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问题的阴影,更是解决问题的光锥正在向前延伸——这或许便是对“念廿不忘”最深刻的诠释:念念不忘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穿透苦难之后,那个更值得奔赴的清明世界。而“关注如初”的誓言,正化作照亮黔贵大地的新火种。
张娅茜 娄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