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如何赋能产业发展?这两天,以“广聚天下英才 汇聚黔进动能”为主题的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在贵阳召开。这场每年一度的“人才盛会”不仅搭建了贵州与人才对话的桥梁,更见证了贵州如何通过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精彩助力人才出彩
产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贵州通过精准布局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与人才相互成就。
产业人才赋能贵州现代化工业体系研讨会现场
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在湿法净化磷酸领域,磷化集团产能全球领先。据了解,磷化集团通过20多个创新平台,引入包括院士团队在内的众多国家级人才,形成高层次科研团队。集团突破传统招才引智模式,引进瑞士技术,成功攻克磷矿资源中伴生含量仅3%的氟资源提取、利用难题,企业的无水氟化氢产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集团董事长何光亮在“产业人才赋能贵州现代化工业体系研讨会”上分享经验时表示:“我们正是推动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育互促共进、深度融合,才成就了多个‘世界领先’。”
何光亮
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人才发展研究所所长王见敏通过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以遵义茅台系列的酱酒产业为例,进一步论证了做大产业链后更能聚集人才的道理。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者,茅台不仅在传统酿造工艺上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顺应时代不断拓展业务边界。随着酱酒产业的发展壮大,酱酒已成为仁怀市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各地的人才到仁怀就业投资。2024年,仁怀酱香白酒全产业链人才资源总量达600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0余人、行业领军人才290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00余人。茅台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战略合作网络及资源平台。
人才因产业而集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在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实验室,院长徐佑林带领团队聚焦贵州复杂条件煤矿巷道围岩控制难题,提出的无煤柱绿色开采技术在多个矿区推广应用,不仅节约了55万吨以上的煤柱资源,多回收煤炭资源100余万吨,新增经济效益5亿多元。
记者在人博会上获悉,接下来,贵州还将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3533”重点产业集群奋斗目标,新增一批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产业孵化基地,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
从四个“倒三角”看贵阳贵安人才集聚密码
王见敏告诉记者,人才服务工作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标准化服务。第二个阶段是弹性化阶段,就是如果我今天想吃面包,你能送给我的服务就应该是面包,而不是米饭,这个阶段也是菜单式供给。第三个阶段是精准化服务,这个阶段更关注个人服务需求,将个人的服务需求进行系统化整合。贵州当前的人才发展大部分位于第一阶段,在高端人才服务方面已进到第二和第三阶段。”
王见敏
王见敏说,当前贵州的人才建设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改进空间。王见敏说:“我们的人才建设工作存在四个倒三角现象。第一个是职能的倒三角,也就是省级层面非常重视,但到区县层面就比较薄弱。比如,一些县级的人才工作还是停留在组织部门和人社部门,产业部门很少参与互动。”
第二是人才平台倒三角以及第三是人才工作队伍配置倒三角。王见敏说:“当前国家和省级有很多平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但市和区县层面却很少。而人才工作队伍配置倒三角表现在省级层面在人才工作配备了专人,能有效地推进人才工作。但一些市州和区县虽然指定了人才工作专人,但往往身兼多职力不从心。”
第四个倒三角是资金投入倒三角。王见敏告诉记者:“区县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单位,服务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应该加大区县的人才建设资金。但调研中发现,有个别县一年的人才工作经费只有10万元,相当于只够做一个小项目的科研经费,且这10万元在那个县主要用于人才节假日慰问,人才差旅费。”
王见敏特别提到,贵阳贵安的人才工作做法可圈可点。2024年,贵阳贵安人口增加19.96万人,其中新增了13.06万名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学历人才约80%落户贵阳,贵阳也因此成为全国人口增量第一的省会城市,并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双“50强”榜单。
贵阳市委组织部部长龙章怀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贵阳贵安不断优化人才政策,聚焦“卡、钱、户、房、岗”五大要素,扩大奖补范围、提高奖补标准、促进政策叠加、提高兑现时效,其中累计发放“筑才卡”3.3万张,为持卡人才提供医疗、住房等服务保障。真金白银支持用人单位和人才发展,直接兑现资金9.98亿元。
龙章怀说,贵阳贵安建设了人才信息平台,完成人才信息库、单位信息库、高校信息库搭建。同时还发挥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四城”科研、产业、人才优势,协同转化科技成果82项,人才总量达到9.36万人。
企业是引才留才的关键
王见敏认为,“人才是否引得来、留得住的关键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先投入。”
在本届人博会“产业人才赋能贵州现代化工业体系研讨会”上,贵州轮胎总经理王鹍也表示,“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强企、企业与人才融合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人才不足挑战,企业要积极扛起主体责任。”
当前,贵州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面临高尖端人才短缺的困境,王鹍分享了贵州轮胎以人才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王鹍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公司重点打造技术研发、技能型、专业技术及复合型管理三大人才队伍。引进8名外籍高层次技术专家,联合多所高校提升引才契合度,同时依托技能鉴定站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并为海外基地输送骨干,企业的一系列人才建设助力了贵州轮胎获评为‘灯塔工厂’。”
从政府到企业,从产业发展到政策升级以及搭建事业平台……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人才“活水”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入贵州、扎根贵州、梦圆贵州。
回乡创业9年的贵州图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说:“政府不仅提供孵化办公场地和相关优惠政策,还积极协助企业与高校对接‘招才引才’,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大胆创新,加大开放数据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实习生谢金培、伍雯静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