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里有野生黔金丝猴?”记者问。
“这儿!这儿有一个白点。”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指着放大的手机影像说到。
“我们听到的是黔金丝猴的声音?”
“对对,你听,发出的是咕咕咕的声音。”
全球仅存85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这一次被我们遇到了。它们通常在贵州铜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活动。随着冬季气温转冷,食物匮乏,才会往海拔较低的地方迁徙。
“2025年第一次看到野外的黔金丝猴,所以今天特别幸运!”杨伟很兴奋。他此次进山的真正目的,是要给生活在救助中心的9只黔金丝猴寻找食物。和大多数杂食性猴类不同,“地球独生子”很挑食,最爱吃野外采摘的新鲜树叶。为了让他们吃好,吃鲜,杨伟和同事们隔一两天就要进山。
杨伟模仿着黔金丝猴采食的模样告诉记者:“野外采回去的这个叶子它是一把一把这样勒下来,塞嘴里吃,吃得干干净净的。采一次基本上可以保证黔金丝猴一天的量。野生的女贞没有汽车尾气污染到叶片,质地好,肉质会厚一些,更脆一点。”
寻找食物的范围,跨越了2000米的海拔高差。杨伟和同事半天时间,才采回了30公斤食物。
开车回中心的路上,杨伟告诉记者,冬季主要是采女贞以及冬青,这两类植物跟别的常绿的叶子长得特别像,所以采摘难度比较大。“这条路我跑了不下1000次了,就像抚育小孩一样,哪怕天上下刀子,我们都得出去。”杨伟说。
抚育小孩,除了要24小时照顾黔金丝猴们的起居,杨伟和同事还会细心记录它们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的每只猴儿都有一个“户口本”。
杨伟记录黔金丝猴的成长
养大了孩子,还得操心他们的“婚姻大事”。2023年从北京“北漂”回来的阅阅,就是为了回中心和健健“成亲”。
黔金丝猴“阅阅”和“健健”
杨伟回忆道:“很多粉丝提前知道阅阅要离开北京,一大早就去给它送行,他们都流泪了,说从阅阅出生到成年,跟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样这么过来的。还有一个粉丝,特别急切地加了我的微信,想了解阅阅回来的情况。我们也邀请他有时间过来梵净山,来看阅阅。”
在中心,黔金丝猴和杨伟很亲近。记者跟着杨伟进活动场喂食的时候,小猴子跳到杨伟身上要零食吃,杨伟带着宠溺地说:“你慢慢吃嘛,都是你的。”
黔金丝猴还会给杨伟翻头发,杨伟打趣道:“你翻吧,没有虱子,没找到,哈哈哈……”说罢转头告诉记者:“黔金丝猴不信任你,是不会给你干这个的。”
要得到金丝猴的信任,需要像家人一样的陪伴。这个春节,刚领完结婚证的杨伟却留在了中心。他有一个新任务,就是担任“黔金丝猴邀您一起过新年”活动的讲解员。这是中心成立35年来,首次对外开放。神秘的“地球独生子” 将迎来更多的朋友。为此,杨伟和同事已经准备了一两个月。
杨伟告诉记者,黔金丝猴对生态的要求达到严苛的程度,展现了梵净山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而黔金丝猴的保护一定是离不开大众参与,通过“黔金丝猴邀您一起过春节”这个活动,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
能让珍惜的“黔金丝猴”与大家面对面交朋友,其实并不容易,从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对黔金丝猴的保护从未停止。杨伟带着记者来到梵净山管理局乌罗镇管理总站查看野外黔金丝猴的生活情况。
梵净山管理局乌罗镇管理总站工作人员杨政海告诉杨伟,2024年年初救助黔金丝猴“团团”的地方,又发现了野生黔金丝猴的活动迹象。“你看,前几天监测到,这里大概有40只黔金丝猴。据观察,所有黔金丝猴都挺健康的,是比较活跃的。”
野外生活的黔金丝猴
除了野外监测,梵净山保护区还通过建设生态廊道、生态移民搬迁等扩大了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在“奶爸奶妈”的呵护下,野生黔金丝猴人工繁育数量从5只增加到9只,人工饲养的黔金丝猴寿命最长达到27岁。
今年3月,在梵净山脚下,中国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也将建成,部分区域将对外开放。到那时,被救助和繁育的黔金丝猴们可以住上带地暖的大房子、在更大的活动场里游戏、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和抚育。
中国黔金丝猴研究中心
记者问杨伟:“黔金丝猴给您带来了什么?”
杨伟笑着说:“治愈你的生活。黔金丝猴宝宝在我的手里面出生,我给它剪断脐带,看着它们从捧在手里面的小宝宝,到现在能跑、能跳、能到处撒欢,这是我特别大的获得感。“希望壮大黔金丝猴的人工种群,让它们以后能顺利回到野外,种群能够不断壮大、繁衍下去。”杨伟说。
记者手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奶爸”杨伟和黔金丝猴们的关系像朋友、更像家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杨伟救助、保护动物,另一方面,动物也在治愈着他的生活。40多年来,杨伟和同事们协力编织了一张保护的大网,让梵净山成为了黔金丝猴的乐土,年复一年,这张“大网络”也终将保护人类,共同构建一个美丽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