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用一个地名来命名一个物种,一般说明第一次发现时是在那个地方,或者是那个地方的特有物种。茂兰原矛头蝮就属于第一次在茂兰发现的新物种,还不知道会不会在其它地方也发现,至少现在还只是茂兰保护区所特有。由于茂兰原矛头蝮主要在夜间活动,为了观察茂兰原矛头蝮的活动情况,我们开展了一场对茂兰的夜间调查。
那夜是在雨后,天气还有些闷热,我手持强光电筒行走在茂兰保护区深处的小公路上,目光扫过路旁草丛、石缝、矮树丛,特别是公路两边的石块和烂木头,唯恐惊扰了夜中生灵或错过些什么。道路两旁林深草密,虫鸣高低起伏,那些陈年的枯枝落叶早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倒方便了我们发现周围的风吹草动。我们一路缓行,目不转睛地搜索着,目光所及之处,唯见石头青苔暗沉,枯枝杂乱横陈,一切皆静伏于浓重夜色中,如同被黑暗的墨汁浸透了。
正当我们还在抱怨夜调怕是要落空的时候,同行伙伴忽地拽住我,压低嗓音:“看那儿!”我忙顺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路旁一块大石头上凸起着一团微暗的轮廓,不仔细看,几乎与石头融为一体,同时还传来一股似有似无的臭气。我预感到可能是有蛇了,屏住呼吸,用手电筒的光束小心翼翼探去,还真就是一条茂兰原矛头蝮!其灰褐色的鳞甲与石上青苔浑然一体,但它微微抬起的头暴露了它的形迹,头颈处却异常分明,一双冷峻眼睛如两颗深陷的黑色玻璃珠,正幽深地回望着我们,悄然无声地吐着信子。
茂兰原矛头蝮体型不大,是所有原矛头蝮中体型最小的,我们发现的这条也就约莫半米多长。头呈三角形,体背面、尾背面浅灰色或灰褐色,尾尖黑褐色。腹面浅灰色,两侧散布浅褐色斑。那么问题来了,茂兰原矛头蝮一般如何繁殖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我们认真观察了一会儿,照了相,没有再去招惹它。就在大家还没有从发现毒蛇的惊诧中回过神来,右边的木桩上又发现了一条。这条同样隐匿得极好,身躯紧贴木桩,鳞片在微光下泛着幽幽蓝光,头部微微侧转,似乎在警惕地侦测四周动静。我们轻手轻脚地后退,生怕惊扰了它,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诡谲。夜色渐深,我们继续前行,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沿途又发现几处蛇迹,但都还是茂兰原矛头蝮。夜色中,我们愈发谨慎,每一步都轻若落叶。
那晚,在不过一公里多的行程中,我们竟接连遇到七八条这样的蛇。它们皆如凝固的雕塑,伏卧于路边石上,动也不动,只在人过于靠近时,才迟缓地扭动一下身躯,或者悻悻地离去。它们静卧不动也好,缓缓转身也罢,这种悄然隐于夜色,恰恰是在悄然编织另一张感官的巨网,网罗着周遭一切生命的温热踪迹。因为茂兰原矛头蝮的鼻孔和眼睛之间有一处颊窝,形成两处极细微的凹陷,如天然红外探测仪,能感知毫末温差变化。
它们蜷伏在石上,看似凝固,实则颊窝早已无声地捕捉到空气里每一丝微弱的温度信号。那是鼠类奔跑时散出的热度,飞鸟掠过低空留下的暖痕,甚至我们人类靠近时辐射出的体温图景。它静如磐石,却早已在另一个维度里“看见”了世界:一个由生命热量构成的、全然不同却无比真切的世界。它们如同沉静至极的猎手,在石上伏卧数小时,耐心等待猎物靠近。一旦有鼠类、小鸟或者蜥蜴等小动物进入其感知范围,它们便如离弦之箭般迅捷发动攻击,毒牙瞬间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毒液。待猎物失去挣扎之力后,才从容地开始吞咽。它们身形虽小,却以如此冷峻的耐心与精准的猎杀手段,在茂兰幽深的夜间森林里,维系着一条属于自己的、狭小而稳固的食物链。它们不贪多,也不求大,只凭自身条件,稳稳守着一份微薄而足够的生存份额。
茂兰原矛头蝮的毒液虽烈,却并非为杀戮而杀戮,仅用于制服猎物或自卫。它们静伏不动,亦非惰性使然,而是生存之道的极致演绎,是能量精打细算的古老智慧。在茂兰的夜幕之下,它们总是以最少的消耗,维系着生命微弱的火种。它们不炫耀,不扩张,只是沉默地存在于此,是这宏大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平衡着虫鼠数量,维持着林间微妙而繁复的生命秩序。它们虽小,却以冷峻的方式,担当着生态链中一道无言的守护。
夜更深沉,林间寒意渐重。当我再次低头,电筒光束扫过路旁石头时,又一条原矛头蝮静卧其上,如凝固的暗影。它无声地凝视着我们的方向,不动如山,无声地对峙着,最后是我们主动避让。于是我想,在万物生生不息的隐秘版图里,我们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盲者”?
关于茂兰原矛头蝮,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是茂兰保护区所特有
茂兰原矛头蝮分布于贵州,是属于第一次在茂兰发现的新物种,还不知道会不会在其它地方也发现,至少现在还只是茂兰保护区所特有。
体型不大
茂兰原矛头蝮体型不大,是所有原矛头蝮中体型最小的。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茂兰原矛头蝮在繁殖方面很会把握尺度,并不肆意壮大自己的家族,每次只产卵5~13枚,自然温度下孵化,孵卵期一般为35~45天。同域分布的一些游蛇科的无毒蛇,如王锦蛇、黑眉锦蛇,就是尽量多产,每次产卵达20多枚,往往造成内部种群竞争,王锦蛇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甚至吞食自己的小蛇。但茂兰原矛头蝮会在自己家族弱小时,多产卵,反之则控制产卵数,精于算计。而且茂兰原矛头蝮虽然有毒,但个体小,只选择夜晚行动,隐蔽性强,以确保自身安全。这种尽量保证种群在生态位中处于合适位置与数量的能力,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