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一凡读字丨从祭祀符号,到跳动的乐符

动静原创撰文:一凡
1752238680
动静原创

上期,我们弄清了“声”字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说说“音”。

在甲骨文中,“音”和“言”字是同源。

《说文解字》: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从言含一。

翻译成白话就是,生于内心的相象,在外形成节奏旋律,称之为“音”。构字原理是“从言含一”。

图1:“音”字的甲骨文写法

也就是说,“音”是在“言”字基础上,添加了“一”这个符号(见图1)。“音”是个指事字,表示“这不是一般的言”。那么,什么样的“言”才可称得上“音”呢?

图2:“言”字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的“言”字可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说话”,古人管说话叫作“曰”。从甲骨文的写法来看,“言”字和“曰”字的底部都有一个“口”(见图2),不同的是,“言”上部是个“舌”的形状,而“曰”上面是个短横(见图3)。

图3:“曰”字的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中,“舌”也不指代我们今天所说的口腔器官,而是表示祭祀中的通灵符号,如商代“舌祭”用牲舌献神(见殷墟甲骨“燎舌于妣庚”)。也就是说,“言”指的就是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内容。如常见的甲骨文卜辞“王言于祖乙”“贞:勿言于河”等句式,“言”都是指商王向祖先或神祇的禀告。

周代信奉“人”,因此,父母和祖先就替代了殷商时代的神而得到供奉。同时,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言”逐渐用于人际规范,如《论语》的“非礼勿言”,但仍保留庄重性,如“誓言”“政言”等。而祭祀中还是要用到“言”,所以,为了区别于人际规范的“言”和祭祀的“言”,就造了一个新字“音”(见图4)。

图4:“音”字的金文写法

由此可见,“言”与“音”是共生关系。“音”由“言”加“一”构成,而这个“一”不是简单的笔画,而是代表天道的规律性(详见《一凡读字丨一字一世界》)和声波的节制性(将杂乱“声”提纯为有序“音”)。如同五线谱的横线赋予音符意义,“一”使“言”升华为“音”。

《周礼》记载“六律六吕”用于祭天,只有符合黄钟大吕的“言”(即祝祷词),才被视为“音”。因为,它承载了人神沟通的神圣性。

图5:“音”字的字体演变

由此可见,当一句话、一段旋律或一声叹息能同时抵达心灵的真诚、形式的完美与宇宙的韵律时,平凡的“言”便成了永恒的“音”,这个“音”就是“大音”。在嘈杂纷乱的世界里,如何才能让表达既直指本心,又合乎天道呢?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大音希声”。

编辑

王青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