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进入文物里的世界。通过这对两千多年前的青铜“雌雄”双剑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这是一对馆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T形柄一字格青铜剑”和“扁圆茎空首无格青铜剑”。
云贵地区对古代“蛮人”有这样的描述:“不问贵贱,剑不离身”。简单地理解,就是无论任何人,男性都有携带一把宝剑配身的服饰习俗。那么,这对被贵州文物工作者赞誉为“旷古绝伦”的铜剑有何特别之处呢?
1999年2月,安龙县龙广镇七星村碑塘组的当地村民在清理自家枯井时,无意发现了一对“惊世骇俗”的青铜宝剑。经考古人员发掘考证,这对青铜宝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自西汉时期。其中一把通高36.5厘米,通宽15.5厘米,从剑首的两下端开始,大弧内收至剑茎,使得整个剑柄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如英文大写字母“T”形状。另外,该剑的剑格呈“一”字形,故定名为“T形柄一字格青铜剑”。目前为止,此种“T形柄铜剑”贵州独此一把,无论是其整体呈现出来的王者气质,还是制造工艺之精湛,均堪称空前未有,明显超出一般铜剑。
不同于T形柄青铜剑,另一件一同出土的则是比较少见的“扁圆形茎”青铜剑。此剑,通体金黄,通高27.3厘米,宽4厘米。剑茎为空心扁圆,无一字格,剑身略有弧度,下端曲刃内收,剑锋锋利。根据整剑特征,定名“扁圆茎空首无格铜剑”。与同井出土“顶天立地、霸气十足”的“T形柄铜剑”比较,该剑整体感觉“阴柔妩媚,柔若无骨”。故文物界将它们比喻为贵州战汉时期的“雌雄”双剑。
更为特别的是,这两把剑和大多数铜剑呈现出来的青色完全不同,整体金光灿灿,难道这两把剑非青铜所铸吗?其实不然,青铜是在紫铜中加入锡或铅所形成的合金。它的初始的颜色本身就是金黄色,因此古人称之为“吉金”。而我们经常看见的青铜器,因年代久远,出土时通常满身青色铜锈,故而我们称其为青铜。如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这两把埋于井中的铜剑,可能是两千年前的某一天,不知什么原因,被弃于井中,并被水底淤泥包裹,与空气隔绝,从而杜绝了氧化腐蚀。两千年后它们重见天日,才会依旧金光灿灿,保持了原有青铜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