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处己能让,凡名誉、地位、利益,与人相涉,退避不争。二处人无忌,于他人多思优长,隐其短失,口颂笔赞。三处事不苟,凭劳动以换生活,任事负责,治学严谨。
——王燕玉
鸦片战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我国书籍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书籍制度保持册叶,形式由线装变平装、精装,生产方法用机械化印刷,逐步代替手工印刷。书籍中,分化出杂志与报纸,概念有异而印刷同,故称机械印刷册叶时期。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起,澳门、香港、宁波诸地基督教会的人开办制造中文铅活字印刷厂,主要印宗教宣传品,刺激我国先进人物思考自办新式印刷。大体同治年间,新式印刷术便普泛采用,印刷厂逐年在兴办,进而兼石印(平版印刷)。光绪二年(1876年),上海首办“点石斋石印局”,虽由英商,但也颇起作用,以照相石印翻印古书,又印画报。我国实业家接着自设“同文书局”“拜石山房”“鸿文书局”,扩大石印翻印古书工作,不但一字无异,且可放大缩小,即所谓影印。
二十世纪开头,大规模的机械出现,有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中华书局,都自设印刷。除用铅字凸版,又有凹版印刷、珂𭹜版、胶版、影写版;除印单色,又印五彩。部头大的书籍也得广行,如商务影印的《四部丛刊》,百纳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影印的《古今图书集成》,铅印的《四部备要》,都很出色。另外,各大报馆都兼印刷业务。
关于册叶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一面印字双叶对折改为单叶两面印字。每面取消界栏、版心,页码排在版面的外下角。科学技术的书,依仿西文,改直行直排为横行横排,从左向右,而不从上到下。装订形式用线订牢,再用硬纸包成封面封底的叫平装;再用厚纸版外糊彩色纸、布、绸、皮包成封面封底的叫精装。平装、精装的书脊都印上书名、作者、出版处所,直立在书架上,一看便知是什么书。特别一点的书前后封面外再包一张纸,印上书名、作者,有时还印上图案或提要,意在保护兼带广告,叫包皮纸。前封面通常印书名、作者,次为扉叶,再次为书名叶,印书名、作者与出版事项。若本书有注释,或系翻译,或系丛书之一,则分别印上注释者、原作者、丛书名称。有的在书名叶背面印上出版处所、出版年月、版次、价目、册数等等;有时印编辑姓名,若系翻译,则加印原书名、原作者。书名叶的后面依序为序文、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有的有索引。
王燕玉(1923-2000年),贵州遵义县人。1949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遵义豫章中学、遵义第四中学、贵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1973年调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历史文选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8评为教授。王燕玉先生的研究领域涉及贵州古、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领域,出版了《贵州史专题考》《中国文献综说》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专题文章。参与编撰《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