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4月20日,《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摄影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出的200余幅摄影作品,全部由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杨安迪历时26年创作完成。作品从多角度向观众展示了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所在地贵州六盘水梭戛乡陇戛寨苗族同胞由历史古老族群走向现代文明的变革发展。
开展仪式
展览分为漠上花开、草寨土屋的记忆与生活、花场纪事、熊绍珍的婚礼、新与旧之间、时代的凝视六个篇章,用155幅照片和53张黑白与彩色对比的照片墙,以过去与现代的强烈对比呈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箐苗社区崭新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杨敏
“文化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一种特有的乡村符号。梭戛作为国内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所在地,如何兼顾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实现梭戛箐苗文化的动态平衡一直是困扰各方的难题。”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杨敏介绍,梭戛系列影像形象生动的记录下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反映出我国西部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取得的成果。这些照片向观众展示了贵州乡村变迁历程中的难忘记忆与故事,唤起大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注与热情。
著名摄影师、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杨安迪
1995年,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杨安迪带着学生来到六枝陇戛寨采风,从此便结下不解之缘。26年间,杨安迪多次探访陇戛寨,用上千幅照片记录下梭戛箐苗社区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与巨变。杨安迪告诉记者,展览最难的是选择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回忆,都能让他自己回到当时的情景下。为了还原自己拍摄、冲胶卷、洗照片场景,展厅里特意搭建了一个暗房。杨安迪说,不管是数字时代还是胶片时代,只要真正记录有价值的、有回忆的影像,甚至有力量的影像,它就一定是能长远的。
梭戛被大山所困 杨安迪 1995年摄
新闻链接:
梭戛乡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毕节市织金县交界处,平均海拔2000米,这里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箐苗,因独特的长角头饰而被称为“长角苗”。1995年,经中国和挪威文博专家考察后,撰写了《在贵州省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的批准,正式列入中挪文化交流项目。1998年10月31日,在中挪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使梭戛箐苗(长角苗)原始、古朴、独特的文化习俗得到有效保护,也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人士前来参观考察。
展览名称:《梭戛故事:一个村庄的影像史》
展览时间:2022年4月20日-7月20日
展览地点: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107号贵州省博物馆4号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