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岁伊始的紫禁城,瑞雪漫飞,红墙金瓦,美得不可方物。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气氛中,乾隆皇帝正在皇宫中,与王公大臣们举行一年一度,由皇帝亲自组织的最高级别私人派对。派对上,没有引颈高歌、觥筹交错的喧嚣。有的,只是一杯清茶,几碟小点,诗来词往的清雅。这就是当时天下文人皆向往的“三清茶宴”。
每年正月初二到初十中的某个吉日里,十八到二十八个被乾隆皇帝钦点的大臣汇集在紫禁城重华宫内一边啜茶吃点心,一边联句赋诗。重华宫虽偏安一隅,却留下了乾隆的青葱岁月,在乾隆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三清茶宴表面清雅,实则隆重非常。茶宴上品饮的,便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发明调配的“私房茶饮”——三清茶。
虽唤作“茶”,但这三清茶里可并没有平日里喝的茶叶。只取清高幽香的梅花、清雅芳香的佛手以及清醇莹润松子,由雪水冲泡而成。盛装三清茶的茶碗也非寻常茶碗,而是景德镇专门烧制的“三清茶瓯”。三清茶瓯内底描绘梅枝、苍松与佛手树的纹样,外壁则环布乾隆御笔书写的《三清茶》诗。后来,也出现过以玉、彩漆或雕漆等材质制作的同款三清茶杯。乾隆《三清茶》一诗的题注上便把三清茶的配方和饮具描述得明明白白:“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记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三清茶杯
除了喝三清茶、吃小点,茶宴最重要的活动便是联句。即由乾隆规定题材与韵脚,君臣间联句吟咏、和诗助兴的一种文人游戏。在这场游戏中,乾隆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裁判员。在联句结束时,将由他来判定各位大臣诗句的高下,然后分赐奖品。
三清茶宴,实际上是朝廷每年最重要的文臣集会。参加茶宴联句的人一般都是内廷大臣、翰林学士、皇家宗室,也偶有外藩王公。我们比较熟知的刘墉、和珅、纪晓岚等都曾是茶宴的座上宾。因此,表面看似风雅轻松的茶宴,实则有严格的礼仪秩序,也必然带着些政治色彩。
乾隆《三清茶》诗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梅花寓意高洁,象征五福,松柏四季常青,凌寒不凋,寓意长寿;佛手则谐音福寿。这三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同时又可入药,被认为是有益健康之物。从这些配料中不难发现,一杯三清茶,既寄托了对健康、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乾隆皇帝对臣子们的殷切希望。以“三清”之名诫臣,为人有气节,为官要清廉。乾隆也在联句中直抒胸臆道:“治安均我君臣责,勤政乘时共勖诚。”
宫廷茶宴这种形式本身并不是乾隆的发明,而是始于中唐时期,但爱茶至深的乾隆却将此弘扬。三清茶宴上虽喝的不是真茶,却以茶之名,让茶宴成为既彰显仁君为政的帝王气度,又具有清心怡情的文人风采的典范。
遥想当年,迎着漫天飞雪,手捧一杯三清茶,清香在唇间徘徊,是何等风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