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西南州文旅集团利用当地土地、水利资源优势,于2020年9月成立了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生态渔业产业,建成50000余立方米陆基生态循环水养殖水体,养殖了加州鲈、江团、叉尾等7个品种,真正实现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路,“低碳渔业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秋风送爽,走进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陆基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水欢鱼跃,工人们正在养殖桶边撒料投喂入水。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员工 黄伦金:每天投喂饲料是定点定时定量投喂,投喂时还观察鱼吃料的情况是否正常,确保鱼儿好好的吃料,健康成长。
基地里,养鱼的大圆桶连绵成片,蔚为壮观,养殖桶均使用食用级PE材质,是一种高密度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的专用桶。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 王龙文:陆基循环水的养殖模式比较绿色健康无污染,而且它的养殖密度高,水资源比较节约,高品质的产出。我们的养殖模式主要是循环水智能化养殖,采取的科学与智能相结合,通过机械处理养殖桶中的饲料残渣及粪便,养出来的鱼比较肥美,条形比较好,无泥腥味、营养价值也比较高。
PE桶只是陆基循环水生态养殖设备中的一个部分,这种新型养殖模式,节水节地、生态环保,解决了传统鱼塘养鱼种类少、效率低、品质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产生的效能是传统池塘养鱼的10倍。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 韦文华:通过这个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水产品的集约化养殖,还有提质升级的养殖过程,我们还拓展了前端的水产品供应渠道和后端销售市场。2022年我们是实现了5019吨的水产品产出,实现营收7千余万元。今年我们预计产出的水产品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到6000吨左右。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打造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陆基生态渔业、三产融合示范项目。2023年3月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认定为“2022年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 韦文华:我们可以实现从鱼卵孵化,鱼苗标粗到成鱼养殖的全过程,整个一套的技术标准和养殖技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实现了从苗种到成鱼全流程的品质把控和养殖标准的把控,确保养殖出来的水产品安全健康。
目前,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义龙新区陆基生态循环水养殖基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养殖基地2个规模化水产品养殖基地。作为以“生态鱼”为主导的生产型企业,产品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肯定,产品远销云南昆明、四川成都、重庆等地区。
赤水市聚三江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金维:黔方有渔生产出来的鱼在我们共同推向市场过程中,整体运行特别顺畅,市场接触得也是很大,得到市场上的一致好评,品质口感是特别好。现在市场已经打开了,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所以我们只需要把更好的产品做出来,共同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黔方的优质生态鱼产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实现渔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还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采取“以工代训”“返租倒包”两种方式,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员工 王丹:公司教了我们很多技术,如果说公司给我们提供一定的设备,还有场地、鱼苗也提供给我们,有想法自己个人承包来做,一年收入可能要比上班的工资还要高,收入还要可观一些。
义龙新区郑屯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 杨胜勇:自从水产养殖到我们这个村里面发展以来,给我们村的劳动就业累计下来有1万多人次,我们村里面的党员活动阵地基础设施全部完善了,把灌溉设施也完善了,对我们村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
近年来,黔西南州打造高效循环水养殖的产业模式,助力生态渔业提质增效,提升渔业加工流通、品牌建设、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休闲渔业工程,壮大产业发展实力,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贵州黔方有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 韦文华:目前我们不仅是在兴义郑屯这一个基地,还在兴仁市拓展了另外一个养殖基地,我们打算一是扩大规模,二是品牌建立,第三不仅着眼于西南片区的市场,更要往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高端城市、消费能力强的城市,去推广我们的生态鱼,实现品质和价值的双提升。
(贵州台 杜相润 郭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