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音希声” 一词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古今学者对于它的理解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2、最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是稀疏的;
3、“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4、“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的,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5、“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6、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7、强大的声音是很让人仰慕和稀奇的声音;
……
以上这些说法,哪一种更接近于老子的“道”呢?我们还是先从字源上来探究探究,先弄清“声”和“音”的区别。今天,就先来说说什么是“声”。
图1:“声”字的甲骨文写法
“声”字的甲骨文结构比较复杂(见图1),可以分为四部分,左上部分代表可以入住的山崖或山洞(《易传·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右边部分的形象是手持工具将要敲打的样子;左下角的“口”象征山体裂隙或回声的传播通道,而不是仅指人口发声;中间是一个“耳”的形状,突出听觉反馈,即通过回声判断内部结构(如《山海经》记载“击石拊 fǔ石”探洞)。
远古时代,人类还在山崖、山洞野居,入住之前他们是如何辨别安危呢?从“声”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古人使用的方法可能就是“敲击法”——敲山辨险。
图2: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夏代大石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成型磬器实物,距今约4000年。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的“石磬”(见图2),其起源可能与敲击岩石辨音择居有关。半坡遗址的陶器刻符中,类似“声”的符号常出现在洞穴壁画旁,也暗示声音与空间探测的关联。
原始岩画中常见“手执工具击石”图案(如宁夏大麦地岩画),画中被敲击的“石”很可能就发展为后来的“磬”。到了甲骨文时代,这种击磬的画面既不是远古时期的“辨险”,也不是秦汉以后的娱乐,而成为了一种祭祀礼仪。
因此,“声”的本义可以总结为,通过外力撞击方法发出来的能够接通神灵的震动波。
《墨子·备穴》记载,守城时“凿穴迎之,以颉皋(杠杆)冲之,以金(金属器)听之”,通过敲击地面判断敌军挖地道的位置。这也和甲骨文字形的逻辑完全一致。
图3:“声”字的字体演化
而这种“敲击法”我们至今仍在使用,比如铁路工人检查钢轨,通过敲击后发出来音调差异来判断内部是否有裂纹(清脆声=正常,闷响=隐患)。还有地质勘探中的“声波测井”、建筑行业的“敲击检测空鼓”,都是一个原理。甚至中医里的“叩诊法”,也是通过敲击体表来辨别病位的深浅。
从这个角度看,汉字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技术发展史。